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许多国家实行分级医疗制度,根据不同的规模与功能将医疗资源分为两级:医院医疗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在我国,城市地区分级医疗体系分为综合性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地区的两级医疗体系则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卫生服务网络。 构建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模式,具有诸多方面的意义。首先,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社会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群众对于基层医疗提供的预防、保健和康复方面的卫生服务需求将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医疗服务需求也将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其次,可以使卫生资源的利用更加有效和经济。通过合理地将慢性病、常见病的一般诊疗,从大型综合性医院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有效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特色和资源优势,帮助和促进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基层医疗机构尚未充分发挥职责分担作用,医疗服务分流呈现明显的单向化趋势,较多的是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向大医院,出现“上转容易,下转难”的问题。许多基本医疗服务集中在大医院,而本该在医疗保健体系中起到“门户”和“引路人”作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两级医疗机构分工作用未得到明显体现。 同时,公立医院对基层机构的协作带动尚需加强。许多居民不愿意选择至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人才、技术、硬件和功能上与分工责任不匹配,软硬件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医生专业技术能力得不到群众的充分信任。大型医院可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医技人员交流培训、提供管理经验指导等措施,从而积极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促进彼此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 近年来我国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日益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建设。国内多个地区也探索性地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了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模式,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社区首诊及双向转诊相关的指导性意见,但两级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对比国内典型模式,分析并归纳典型分工协作模式的实施现状和经验,针对我国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模式亟待完善的问题,提出七点建议:一、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二、重视基层医疗机构人员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诊疗、服务水平;三、实施医保差别补偿和医疗差别定价,分流就诊;四、完善分级医疗制度实施的配套措施;五、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双向转诊工作夯实基础;六、建立互惠互补机制,推动两级医疗机构协作;七、加强宣传引导,逐步改变群众就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