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凤丫蕨属(Coniogramme Fee)腊叶标本的形态学研究,重点探讨凤丫蕨属关键性状的变异规律及评价其分类学意义,结合孢粉学分析,对凤丫蕨属的分类进行了修订。1.本研究通过对近2000份馆藏腊叶标本进行考证,对凤丫蕨属的形态学性状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确认凤丫蕨属有价值的分类性状都集中在叶的特征。其中叶形、水囊、附属物等特征都存在重要的分类价值。但研究发现,不同的地理分布和生境下的同一个种类的叶形均可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必须考虑每个种叶片的变异幅度;而水囊位置的分类学意义明显,分为不到锯齿基部、到达锯齿或伸入锯齿、与软骨质边缘汇合三种类型;毛的形态稳定,用于分类的价值很大。此外,研究还发现羽片回数、叶柄颜色、叶尖和叶基类型等也有很重要的分类价值。因此,在该属分类中,充分掌握每个种的形态的变异幅度,多种性状交叉考虑,而不能仅仅依靠少数个别性状。2.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本属15个种的孢子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凤丫蕨属孢子极面观为钝三角形,三边多少内凹,赤道而观为半圆形,周壁表面具皱状纹饰,非常一致。孢子形态在种间的分类价值较低。本属的分类还要从形态学入手。3.本研究通过文献考证结合标本观察,对中国凤丫蕨属进行分类修订,认为国产凤丫蕨属共19种,3个变种,并提出了本属的分种检索表。归并了30个分类学名称。确认海南凤丫蕨的合法拉丁学名为C. macrophylla (Blume) Hieron,骨齿凤丫蕨的合法拉丁学名为C. pubescens Hieron,单网凤丫蕨的合法拉丁学名为C. fauriei Hie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