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个社会变革时期,都会产生思想观念的转变。伴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日趋多样化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与此同时,人们感受至深的是道德观念的激荡。道德生活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内容,道德是化为良知的主观法;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变革必然导致新的道德观念的产生,这就使得具有一定历史惯性的原有道德观念与新道德观念之间产生了矛盾乃至尖锐的冲突。道德信仰危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争的事实。由于道德是人内在的理想追求和精神自律,所以真正具有现实性的道德原则及规范应该以信念、信仰的方式存在。道德信仰不是宗教的道德化,也不是道德的宗教化,而是对道德理想原则和价值的信服和崇拜,是理性和情感的结合。文章综述了道德信仰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强调了道德信仰的重要性及意义。在对当前国内学者提出的道德信仰的概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道德信仰是人们基于道德对于人的价值以及道德理想的认识而产生的对道德理论、道德规范的笃信与崇敬,并以此为人生目标而付诸于道德行动的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说明了道德信仰与宗教信仰、道德信仰与道德信念之间的差异。本文从超越性、实践性、意志自由以及公共理性四个方面论述了道德信仰的本质,并论述了道德信仰在提升社会成员道德境界,塑造道德人格以及道德信仰在保证道德有效性及精神凝聚方面的功能。文章分析了当代我国道德信仰危机的现状及成因。针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大量道德失范现象,我认为这并不是由于缺乏适用的道德规范所引起的,而是人们具备了一定的道德知识,却没有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这种现象仅仅靠制定越来越多的道德规范不能解决问题,道德的自律需要道德行为主体对道德及其价值的信仰。针对如何解决当前道德信仰缺失的问题,文章提出可以从五个方面去解决,包括:大力发展经济、保持道德信仰体系的开放性、加强道德信仰教育、发挥舆论导向功能、建立激励机制和优化社会氛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民族振兴的需要。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的生存理想、价值信仰、道德信仰等重新架构、重新确立的过程。和谐社会要求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成员道德信仰的确立,离不开社会成员对“善”的追求。道德信仰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作用。道德信仰不仅具有持久性、稳定性特点,而且它既是个人信仰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理想。道德信仰对社会成员共同价值观的确立以及优良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积极作用,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和谐交往的必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