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夏玉米-冬小麦两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白木开展了田间试验。供试玉米和小麦品种分别为郑单958和济麦2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农户模式(FP),改良模式一(S1),改良模式二(S2)3个施肥模式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夏玉米-冬小麦农田土壤中3种温室气体N2O、CO2和CH4的排放特征,农田土壤水热因子变化及其与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结合产量数据评价了不同施肥模式下夏玉米-冬小麦农田全球增温潜势、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碳足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不同施肥模式下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间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峰值均出现在施肥、灌溉降雨事件后,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夏玉米播种到拔节期间的平均排放通量最高,冬小麦返青到拔节期的平均排放通量最高。不同施肥模式夏玉米、冬小麦全生育期的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总量大小依次表现为FP>S1>S2。周年的N2O累积排放总量来看,夏玉米和冬小麦生育期的比例分别为39.29%~41.12%和58.87%~60.70%。试验期间不同施肥模式下农田的0~10cm土壤温度和土壤孔隙含水率无显著差异。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与0~10cm 土壤温度和WFPS的关系为线性正相关。夏玉米播种到拔节期的土壤C02平均排放通量最高。不同施肥模式相比,S1和S2的全生育期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通量较FP显著降低了 10.74%、8.12%和14.13%、12.09%。冬小麦生育期土壤CO2排放通量大致呈U型,返青到拔节期的平均排放量最高,不同施肥模式表现为FP>S1>S2。S1和S2的全生育期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通量较FP显著降低了 13.5%、13.69%和14.04%、14.31%。从周年来看,夏玉米生育期的累积排放量高于冬小麦约5%。农田土壤C02排放通量与0~10cm 土壤温度呈指数正相关,与0~10cm的WFPS呈线性正相关。夏玉米-冬小麦农田土壤表现为CH4的弱“汇”。夏玉米生育期S1和S2的的平均吸收量和累积吸收量较FP显著增加16.86%、14.29%和21.82%、17.93%。冬小麦生育期S1和S2的平均吸收通量和累积吸收通量较FP显著增加48.21%、61.51%和50.28%、63.13%。从周年来看,夏玉米生育期的累积吸收总量高于冬小麦生育期。农田土壤CH4排放通量与0~10cm 土壤温度之间无明显的关系。夏玉米季CH4排放与0~10cm的WFPS呈二次多项式关系,而冬小麦季的WFPS对CH4排放的解释度低。从周年尺度上来看,不同施肥模式在产量方面的表现为:S2>S1>FP,S2较S1和FP显著增产11.99%、20.71%。不同施肥模式的全球增温潜势(GWP)、碳排放强度(GHGI)和碳足迹均表现为FP>S1>S2。研究结论:改良模式二能显著减少土壤的N2O、CO2和CH4排放,增加夏玉米和冬小麦的产量,减少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农田碳足迹总量。相比农户模式和改良模式一,是具有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适的农田施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