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我国多次发生的疫苗安全性事件与随之而来的疫苗犹豫问题(在疫苗接种服务可及的情况下,延迟或拒绝接种疫苗的行为)对预防接种工作构成了严峻挑战。本研究以2018年发生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旨在分析该事件的传播情况及事件影响,探究家长疫苗接种意愿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疫苗犹豫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学术依据,也为相关部门应对疫苗安全性事件提供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浙江省内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抽取杭州、宁波、湖州、金华和衢州五地市的6家医疗机构作为调查点,在事件发生后两周对处于妊娠期或分娩后一周内的孕产妇或其配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根据以往相关研究进行编制并经过预调查测试,内容包含:1)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2)事件的传播情况,包括调查对象对事件信息的获取渠道、对信息传播的参与行为以及对官方信息发布机构的信任程度;3)事件影响,包括情绪层面(愤怒与焦虑程度)、认知层面(对事件基本信息的认知、疫苗素养和对疫苗接种重要性的接受度)以及行为意向层面(事件发生前后疫苗接种意愿的改变)。在描述性分析基础上,采用?2检验分析事件传播情况和事件影响与社会人口学特征的联系,采用?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家长疫苗接种意愿改变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
事件传播情况:1065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89.7%的家长从微信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了本次事件相关信息;分别有72.3%、60.3%和25.3%的家长与他人讨论、主动搜索、转发过事件相关报道,81.2%的家长有上述至少一种参与事件信息传播的行为;针对各官方机构就本次事件发布的相关信息,对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表示信任的家长分别占比44.2%、25.6%和34.9%,至少有一个信任的官方机构的家长占比50.5%。
事件影响:
1)情绪:针对本次事件,86.0%的家长感到愤怒或非常愤怒,72.9%的家长感到焦虑或非常焦虑。
2)对事件基本信息的认知:有59.3%的家长能够判断涉事疫苗是在生产环节出现问题;46.2%的家长能够判断疫苗安全性是由FDA负责监管,而有56.5%和32.3%的家长认为是由CDC和WHO负责把关疫苗安全性;58.6%和59.4%的家长能够判断狂犬病疫苗和百白破疫苗在涉事疫苗之列,而也有21.7%和12.0%的家长认为事件涉及乙肝疫苗和甲型流感疫苗;综合而言,有70.0%的家长对事件基本信息的认知处于较低水平。
3)疫苗素养:有52.9%的家长认为获得本次事件正确、全面的信息有难度,33.6%的家长认为其看到的有关疫苗的知识和信息不容易理解,且仅有17.5%的家长能够判断本次涉事疫苗属于无效疫苗而非有害疫苗。
4)对疫苗接种重要性的接受度:分别有95.3%和95.8%的家长认同接种疫苗对于自己孩子预防疾病和国家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5)疫苗接种意愿的改变:事件发生前,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给孩子接种国产疫苗的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69.4%,事件发生后降至17.3%,64.8%的家长给孩子接种国产疫苗的意愿变低;事件发生前,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给孩子接种疫苗的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91.6%,事件发生后降至47.9%,61.4%的家长给孩子接种疫苗的意愿变低。
家长疫苗接种意愿改变的影响因素:
1)具有以下特征的家长在事件发生前后国产疫苗接种意愿降低的风险更大:愤怒情绪(aOR=2.36,95%CI:1.63-3.42,p<0.001),焦虑情绪(aOR=1.97,95%CI:1.48-2.62,p<0.001),认同接种疫苗对国家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aOR=2.71,95%CI:1.15-6.37,p<0.05)。
2)具有以下特征的家长在事件发生前后疫苗接种意愿降低的风险更大:至少有一种参与事件信息传播的行为(aOR=1.59,95%CI:1.14-2.22,p<0.01),愤怒情绪(aOR=2.62,95%CI:1.80-3.80,p<0.001),焦虑情绪(aOR=2.46,95%CI:1.85-3.27,p<0.001),认为获得本次事件正确、全面的信息有难度(aOR=1.46,95%CI:1.10-1.94,p<0.01),认为看到的有关疫苗的知识和信息不容易理解(aOR=1.47,95%CI:1.08-2.01,p<0.05),认同接种疫苗对自己孩子预防疾病的重要性(aOR=2.91,95%CI:1.27-6.66,p<0.05)。
3)具有以下特征的家长在事件发生前后疫苗接种意愿降低的风险更小:信任至少一个官方机构发布的事件信息(aOR=0.62,95%CI:0.48-0.80,p<0.001),能够正确判断本次涉事疫苗属于无效疫苗而非有害疫苗(aOR=0.52,95%CI:0.37-0.74,p<0.001)。
研究结论:
虽然疫苗接种对个体和国家的重要性仍然广受认可,但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对浙江省家长给孩子接种疫苗的意愿仍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部分家长都通过新媒体渠道参与了事件信息传播,但其对于官方信息发布机构的信任程度十分有限,对事件基本信息的认知也存在不足与偏颇。本次事件引起了家长普遍的愤怒与焦虑情绪,也反映出家长缺乏与疫苗相关的健康素养。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疫苗安全性事件带来的负性情绪、疫苗素养的缺位以及官方机构公信力流失等因素在疫苗犹豫的产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FDA等相关部门应承担起自身职责,联合CDC等机构对疫苗的研发、制造、流通和接种环节进行严格监管,同时充分利用新兴传媒加深民众对于免疫接种事业的集体参与,提升民众疫苗素养和自身公信力;一旦发生疫苗安全性事件,应及时进行调查和社会公开,解答民众疑惑,安抚民众情绪。
我国多次发生的疫苗安全性事件与随之而来的疫苗犹豫问题(在疫苗接种服务可及的情况下,延迟或拒绝接种疫苗的行为)对预防接种工作构成了严峻挑战。本研究以2018年发生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旨在分析该事件的传播情况及事件影响,探究家长疫苗接种意愿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疫苗犹豫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学术依据,也为相关部门应对疫苗安全性事件提供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浙江省内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抽取杭州、宁波、湖州、金华和衢州五地市的6家医疗机构作为调查点,在事件发生后两周对处于妊娠期或分娩后一周内的孕产妇或其配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根据以往相关研究进行编制并经过预调查测试,内容包含:1)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2)事件的传播情况,包括调查对象对事件信息的获取渠道、对信息传播的参与行为以及对官方信息发布机构的信任程度;3)事件影响,包括情绪层面(愤怒与焦虑程度)、认知层面(对事件基本信息的认知、疫苗素养和对疫苗接种重要性的接受度)以及行为意向层面(事件发生前后疫苗接种意愿的改变)。在描述性分析基础上,采用?2检验分析事件传播情况和事件影响与社会人口学特征的联系,采用?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家长疫苗接种意愿改变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
事件传播情况:1065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89.7%的家长从微信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了本次事件相关信息;分别有72.3%、60.3%和25.3%的家长与他人讨论、主动搜索、转发过事件相关报道,81.2%的家长有上述至少一种参与事件信息传播的行为;针对各官方机构就本次事件发布的相关信息,对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表示信任的家长分别占比44.2%、25.6%和34.9%,至少有一个信任的官方机构的家长占比50.5%。
事件影响:
1)情绪:针对本次事件,86.0%的家长感到愤怒或非常愤怒,72.9%的家长感到焦虑或非常焦虑。
2)对事件基本信息的认知:有59.3%的家长能够判断涉事疫苗是在生产环节出现问题;46.2%的家长能够判断疫苗安全性是由FDA负责监管,而有56.5%和32.3%的家长认为是由CDC和WHO负责把关疫苗安全性;58.6%和59.4%的家长能够判断狂犬病疫苗和百白破疫苗在涉事疫苗之列,而也有21.7%和12.0%的家长认为事件涉及乙肝疫苗和甲型流感疫苗;综合而言,有70.0%的家长对事件基本信息的认知处于较低水平。
3)疫苗素养:有52.9%的家长认为获得本次事件正确、全面的信息有难度,33.6%的家长认为其看到的有关疫苗的知识和信息不容易理解,且仅有17.5%的家长能够判断本次涉事疫苗属于无效疫苗而非有害疫苗。
4)对疫苗接种重要性的接受度:分别有95.3%和95.8%的家长认同接种疫苗对于自己孩子预防疾病和国家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5)疫苗接种意愿的改变:事件发生前,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给孩子接种国产疫苗的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69.4%,事件发生后降至17.3%,64.8%的家长给孩子接种国产疫苗的意愿变低;事件发生前,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给孩子接种疫苗的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91.6%,事件发生后降至47.9%,61.4%的家长给孩子接种疫苗的意愿变低。
家长疫苗接种意愿改变的影响因素:
1)具有以下特征的家长在事件发生前后国产疫苗接种意愿降低的风险更大:愤怒情绪(aOR=2.36,95%CI:1.63-3.42,p<0.001),焦虑情绪(aOR=1.97,95%CI:1.48-2.62,p<0.001),认同接种疫苗对国家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aOR=2.71,95%CI:1.15-6.37,p<0.05)。
2)具有以下特征的家长在事件发生前后疫苗接种意愿降低的风险更大:至少有一种参与事件信息传播的行为(aOR=1.59,95%CI:1.14-2.22,p<0.01),愤怒情绪(aOR=2.62,95%CI:1.80-3.80,p<0.001),焦虑情绪(aOR=2.46,95%CI:1.85-3.27,p<0.001),认为获得本次事件正确、全面的信息有难度(aOR=1.46,95%CI:1.10-1.94,p<0.01),认为看到的有关疫苗的知识和信息不容易理解(aOR=1.47,95%CI:1.08-2.01,p<0.05),认同接种疫苗对自己孩子预防疾病的重要性(aOR=2.91,95%CI:1.27-6.66,p<0.05)。
3)具有以下特征的家长在事件发生前后疫苗接种意愿降低的风险更小:信任至少一个官方机构发布的事件信息(aOR=0.62,95%CI:0.48-0.80,p<0.001),能够正确判断本次涉事疫苗属于无效疫苗而非有害疫苗(aOR=0.52,95%CI:0.37-0.74,p<0.001)。
研究结论:
虽然疫苗接种对个体和国家的重要性仍然广受认可,但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对浙江省家长给孩子接种疫苗的意愿仍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部分家长都通过新媒体渠道参与了事件信息传播,但其对于官方信息发布机构的信任程度十分有限,对事件基本信息的认知也存在不足与偏颇。本次事件引起了家长普遍的愤怒与焦虑情绪,也反映出家长缺乏与疫苗相关的健康素养。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疫苗安全性事件带来的负性情绪、疫苗素养的缺位以及官方机构公信力流失等因素在疫苗犹豫的产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FDA等相关部门应承担起自身职责,联合CDC等机构对疫苗的研发、制造、流通和接种环节进行严格监管,同时充分利用新兴传媒加深民众对于免疫接种事业的集体参与,提升民众疫苗素养和自身公信力;一旦发生疫苗安全性事件,应及时进行调查和社会公开,解答民众疑惑,安抚民众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