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搏动性耳鸣是由患者头颈部的血管或肌肉产生,并通过骨骼、血管和血流传导至耳蜗而感知的,具有节律性的耳鸣。搏动性耳鸣是一种长期困扰患者的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引起烦躁、焦虑,甚至产生抑郁或自杀。统计发现人群中有17%的患者经历过耳鸣,中国至少有1.2亿耳鸣患者。而全世界约4%-12%的人群经历过搏动性耳鸣。在我国,随着人口进入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以及工业、噪声污染的增加,搏动性耳鸣的发病率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然而作为患者的主观症状和感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直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难题之一。目前关于搏动性耳鸣的研究甚少,且不能对其定性及定位诊断。目前,关于搏动性耳鸣的研究甚少,且不能对其定性及定位诊断。文献报道颈部B超、颅脑CTA、CTV、MRA、MRV及DSA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颈部及颅脑血管的形态及其周围组织,可以很好的显示动静脉瘘,乙状窦憩室,动脉狭窄,血管瘤,血管异位,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我们通过对搏动性耳鸣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一系列检查,包括颈部超声,颅脑CTA、CTV、MRA、MRV, DSA等,总结并分析搏动性耳鸣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试图揭示搏动性耳鸣的临床特征,可能病因,为今后搏动性耳鸣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搏动性耳鸣患者125例。男46例,女79例,年龄9-90岁。由同一位研究人员,以结构性访谈的形式,以统一的问卷,对所有研究对象就耳鸣进行询问并记录,进行常规耳部检查,听力学检测、常规颞骨CT水平+冠状位扫描,对于经过常规检查不能明确原因的搏动性耳鸣患者行颈部B超、颅脑CTA、CTV、MRA、 MRV, DSA等血管造影检查,并应用三维血管重建技术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125例搏动性耳鸣患者中,男46人(36.8%),女79人(63.2%),男女比例为1:1.7。年龄范围在9岁-90岁,平均年龄45.4岁,男性平均年龄45.1±18.4岁,女性平均年龄45.4±21.1岁。搏动性耳鸣患者发病率与年龄及性别没有显著性差异。搏动性耳鸣最常见的部位为右耳67例,左侧耳鸣41例,双侧耳鸣13例,单侧耳鸣与双侧耳鸣比例为108:13,颅鸣最为少见,仅4例。右侧搏动性耳鸣较左侧多见(有统计学差异)。研究还发现颅脑静脉窦优势侧也为右侧,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说明耳鸣发生与静脉窦优势偏向有相关性。搏动性耳鸣响度与性别关系统计学上无意义(P=0.99>0.05)。搏动性耳鸣严重程度与性别的关系统计学上无意义(P=0.357>0.05)。耳鸣响度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程度,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耳鸣响度愈响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程度愈大。耳鸣的严重程度与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关系,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越了解耳鸣,其自觉疾病严重程度越低。搏动性耳鸣伴有听力下降的约30侧耳,不伴听力下降的有108侧耳。听力下降明显与搏动性耳鸣有关的约19侧耳。搏动性耳鸣患者常常伴有一种或多种全身疾病,本次研究的125例耳鸣患者中,无全身疾病的有89人,有全身疾病的36人(28.8%),其中有的患者伴有多种疾病,其中最多的是高血压病15人(12.0%),其次为睡眠障碍10人(8%)。结论:搏动性耳鸣患者发病率与年龄及性别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中青年居多,老年人少见。搏动性耳鸣常见于右侧,且颅脑静脉窦呈明显右侧优势,两者有明显相关性。搏动性耳鸣严重程度与患者对耳鸣的了解程度有关。搏动性耳鸣患者很少有听力下降。搏动性耳鸣患者往往伴有一种或多种疾病,且伴有相应的症状出现。在所有伴发疾病中高血压、睡眠障碍及高血脂最为常见。一些有意义的头颅血管异常和病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