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伤或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骨不连的再生与修复一直是困扰修复重建外科的重要难题,其治疗方法种类繁多并各有利弊。目前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基因治疗是其研究热点。骨缺损的局部基因治疗是将具有成骨作用目的基因携带病毒或非病毒表达载体或质粒通过体内直接转移或体外扩增途径转入靶细胞,由靶细胞转录成mRNA并翻译成蛋白质。依靠蛋白质的作用,靶细胞被刺激分化,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促进成骨。随着细胞重组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参与骨修复的生长因子的基因被成功克隆,使得基因治疗骨缺损成为一种可能。该方法的优点是:基因产物可以局部和靶向释放;可最大限度地增加局部治疗效果,减少全身副作用;多种基因可分别转导,并分别调控内源性合成的蛋白质比外源性重组蛋白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等。基因治疗被认为是维持骨缺损局部生长因子有效治疗浓度最有希望的一种方法。自Urist (1965年)首先发现并制备出了牛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粗提物以来,BMP被广泛应用于骨缺损和异位成骨的研究。BMP是骨生长的启动因子,能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和骨细胞,促进钙化作用,产生钙化的骨基质。但骨缺损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受多种细胞因子调控的过程,每一种分子都有特定的作用时间和特定的功能范围,其中再生骨组织中的血管再生是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采用BMP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协同作用来修复骨缺损。VEGF是属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是机体内促进血管生长的最主要的生长因子,能特异地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其增殖和血管生成,参与骨的再生与修复过程,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几乎都有表达,可直接或间接影响骨修复及血管再生的各个环节。众多研究表明VEGF与BMP可通过联合方式促进骨组织的再生与修复,但是其相互协同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因选择基因载体的差异而导致转染效率也不尽相同。因此,各种骨再生生长因子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促进骨再生的;选择何种副作用小转染效率高的载体,并改造基因载体提高基因转染效率,实现基因转染的靶向性和可调控性是目前需深入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组前期构建的pIRES-hVEGFl2lcDNA/hBMP-4真核双表达质粒向成骨方向的研究已明确,本研究旨在将制备的巯基烷基化壳聚糖(Thiolated N-alkylated chitosan,TACS)介导的pIRES-hVEGFl2lcDNA/hBMP-4双核共表达质粒应用于动物实验,观察其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