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迁(1594-1657)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由于未如“明末三大家”那样拥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因此对其的研究一直处于很淡漠的境地,但其人生经历却在我们今天研究明遗民史家群体当中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因此建国以来,对谈迁的重视逐渐成为史学界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从研究阶段来看,分为四个阶段;而对于其研究内容,又可以分为五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明清易代,整个社会都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但是明史著述却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谈迁的《国榷》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整个明遗民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拒不仕清选择做“不死之人”,“亡国不亡史”的信念促使其“存史以存明”,对明亡的反思成为以谈迁为代表的明遗民史家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本文力图通过对以《国榷》中“谈迁日”部分为代表的关于明史评论文献资料的梳理总结,归纳演绎出谈迁“明史观”的核心内容和史学价值,从中窥视谈迁以史经世的著述信念和决不妥协的爱国情怀。通过对不同史料的穿插整理,笔者大致整理出了谈迁对于有明一代上自皇帝和文臣武将,下至明代社会民生的考察,以及升华到对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分析思考,并以此为中心探究谈迁“明史观”的内容特色和历史思想。 本文第一章将谈迁置于明末清初社会变迁的历史大背景下考察,力图公正客观地揭示出其创作明史的动机及目的。第二、三、四章分别探究谈迁对明代灭亡的观察和当代问题的关注,主要包括对明代皇帝、士人和民众等的评价,并且在归纳中对比列举与其他明史著述中的相关史料中的不同记载,从而提炼出谈迁对整个明史的独到关注之处,突出其写扬善惩恶的价值观和立志修史的经世观。第五章主要说明谈迁史学特点的形成与其“遗民”身份的关系,进而说明易代之际史家的生存状态与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最后结语部分概括总结出致治观、君臣观、民本观和正统观构成了谈迁整个“明史观”的主要特色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