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网络抗争遵循的是情感动员逻辑,集体抗争事件中的情绪运用,对于激起民愤、推动民众利益诉求表达起到了重要的动员作用。探究网民情绪在实现传播造势、舆论监督和抗争话语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对于有效利用情绪进行网络抗争事件的正确舆论引导和管理,并实现对政府部门公信力与司法权威的有效维护,具有至关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以2017年4月1日爆发的“4·1泸县太伏中学学生死亡事件”为例,结合内容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整理事件舆论最为集中的9天的微博样本,并梳理研究事件的进展脉络和关键节点,发现情绪在网络抗争事件中的传播过程、作用逻辑,并由此对情绪传播和引导做出思考。研究发现,在网络抗争事件中,网民情绪由引爆到感染再到极化最后到衰退的演变过程,遵循着如下逻辑:(1)道德震撼激活个体情绪;(2)原型叙事引发社会情感共鸣;(3)网络情境促成情感极化;(4)信息释放和议程转移化解情绪风险。基于网络抗争情绪“由感性走向理性”的普遍演变趋势,以及对中国特有情感逻辑的理解,本研究进行了关于情绪引导的延伸思考:(1)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做好信息传播、舆论监督和情绪引导;(2)政府和司法官方应及时反应,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3)大V等意见领袖应发挥情绪引导的正向作用,谨防成为负面情绪助推器;(4)公众应加强后真相时代的情绪管控能力,理性对待舆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