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行为与价格反应研究——析流动性价差的影响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ybgt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再融资被广大投资者视为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市场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诟病不断。本文从配股这种最普遍的再融资方式出发,通过研究配股公告日前后股票价格的变化,运用CAPM模型对市场组合收益率和贝塔值对配股公司的股价表现进行了验证,发现经典理论中的解释变量对股价的异常波动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考虑到经典理论的假设条件与我国股权分置的客观现实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希望引入一个反应股权分置状况的解释变量,结合CAPM中的两个变量能更好地对配股公司的股价反应做出合理的解释。作者在对控制权收益理论和有关流通股股东利益保护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惊喜的发现了有人使用了“流动性价差”这样一个能够全面反应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价值差异的变量来解释非流通股股东的“自利”行为。但是现有的研究对“流动性价差”的理论解释仍然十分粗糙,特别是在对其的计算方法上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接下来,本文结合控制权理论对流动性价差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论探讨,对它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们以流动性价差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构造了配股公告日股价变化的模型。该模型对配股公司在配股公告日超额收益率的异常波动做出了较为圆满的解释。 本文总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详细介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基本情况,对股权分置现状做出了系统性描述,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重点是借助流动性价差分析配股融资行为对股价的影响。 第一章以理论综述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资本结构,融资来源的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的新资本结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对于我国配股融资的政策变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第二章是对配股行为与股价反应的实证研究。首先我们对配股公告日前后的个股超额收益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在公告日配股公司股价普遍存在显著的负的回报率,这表明了配股行为确实对股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与经典的公司价值理论是不相符的。进而,我们试图寻找引起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在这里,融资行为肯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不同股票对配股融资的反应程度不一样。我们用CAPM模型对股价进行检验,发现股票的市场收益率和贝塔值不足以解释其期望收益率。我们将配股行为决定的两个因素:配股价格和融资金额与公告日超额回报率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这两个因素与超额回报率均存在不显著的正的相关性。这意味着配股价越高,融资额越大市场反应越好。那么,公告日股价的负的超额收益率显然不是简单的由配股行为所引起的,其背后一定存在某种特殊因素,对股价产生了影响。 我们在文章的第三章对“流动性价差”这个概念进行了非常系统的论证和分析,提出了流动性价差的理论公式:流动性价差=流通股份的价值—非流通股份的价值(PF-NP)=流通权价值(PP)—控制权价值(PC)。在对控制权收益和股权分置现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论证了流动性价差的客观存在性和对股价的作用机制。我们用流动性价差为解释变量建立的公告日股价反应模型对当日股价异常波动做出了较为圆满的解释。在公告日流动性价差的大小与股价的超额收益率的波动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这是由于配股融资行为改变了控制权收益价值与流通权价值的大小。特别是对于一些经营良好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来说,配股融资行为提升了控制权价值同时对流通权价值的损害极小,较容易被流通股股东接受,其股价反应明显较好。 本文的创新和特色在于,第一、正视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的客观现实,抓住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同股不同权、甚至价值也不同的关键,在运用经典理论解释股价的异常反应时考虑到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价值差异问题。第二、文章在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流动性价差”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并将其运用于资产定价中,对于弥补经典理论在我国特殊市场环境中解释力不足的缺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第三、由于在数据的收集方面存在困难,本文构造了流动性价差指标来代替流动性价差的真实值,这样是为了让变量的值更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也简化了计算的难度。第四、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大量的使用了数理统计方法,对文中所提出的理论从实证的角度提供了具体的解释说明。文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对“流动性价差”进行计量的过程中,本文采用的是衡量流动性价差大小的一个指标,而不是确切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价值差额,这是由于较多的数据,如流通权价值大小等,无法取得和计量。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进一步完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