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和战略环境评价(SEA)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但这两者主要关注环境方面,而环境可持续性只是可持续发展的其中一个要素。近年来,一些学者考虑到可持续发展议程,对影响评价体系进行重新评估,随后号召了可持续性评价(SA)的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是均衡地评价决策提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以长远的目光识别三者的协同与矛盾,促使最终的提议方案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它打破了环境影响评价这种单维度的思考方式,在政策规划和管理的各个层次将经济、社会和环境要素系统地结合起来,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进行有效评价。它是影响评价体系深化发展的趋势之一,被认为是继EIA、SEA之后影响评价体系的第三代。
由于战略决策越来越趋向综合性发展,EIA制度已无法适应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为了更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新一代的SA应运而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相当欠缺,大多数研究专注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因此,深入开展可持续性评价基本理论与方法学研究,确立适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规划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对完善我国影响评价体系,更好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理论分析部分,通过系统阐述可持续性评价的理论体系和回顾国内外可持续性评价实践的研究进展,指出现阶段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存在孤立经济、社会与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评价过程主观性;评价依赖于规划目标值以及评价偏重简单定性分析等缺陷。针对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的不足,论文通过总结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及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中的应用,分析了系统动力学的特点,论证了系统动力学进行规划可持续性评价的适用性,并设计了系统动力学在规划可持续性评价中的应用框架。应用框架在矩阵法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定量评价。在系统分析规划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因果反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动力学评价模型,在检验模型有效性后,应用模型对规划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将情景分析法融入到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分析规划方案与零方案相比的积极效应与不良影响,从而针对规划方案中设置不合理的规划目标值,设计调整方案,以求得到更有利于协调发展的方案,有助于获得较为全面的评价结果。
实例研究部分,论文运用设计的应用框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评价主要结论如下:
①定性分析方面,通过矩阵判别《规划纲要》要点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符合程度,可以看出,《纲要》的规划内容广泛,涵盖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大部分内容,但也遗漏了部分相关信息。
②定量分析方面,与零方案相比,规划纲要方案在经济、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优势,总体上规划纲要方案有利于突破现状发展瓶颈,促使珠三角进一步发展;但规划纲要也存在小部分决策缺陷,一些规划目标值设置不合理。针对这部分缺陷而设计的调整方案,总体上发展趋势与规划纲要方案一致,但在人口规模、污染物治理及单位GDP能耗等方面进行微调,弥补了规划纲要方案的缺陷,从而既发挥了规划纲要的积极效应,同时避免了方案实施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论文设计的应用框架基本满足评价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系统动力学方法能在一个系统中融合经济、社会与环境因素,综合地考虑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定量评价具备客观性,且能够实现长时期的动态模拟。系统动力学能够应用于规划层面的可持续性评价,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信息,统筹协调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