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以神木杨家城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zhur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是全球性的重要课题,如何进行保护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研究和实践证明在遗址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现实中大规模的城市和旅游建设给遗址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考验,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保护和利用好遗址资源,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现实社会的有机融合,使宝贵的遗址实体及其文化内涵能够永续的传承下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从文化旅游的视角研究遗址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以期探求出解决其矛盾的适宜对策与方法。  论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方式和典型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目前国际上普遍将遗址保护与发展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通过探讨遗址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提出在遗址保护与利用中以“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发展注重历史文化内涵挖掘的遗址文化旅游,以达到保护与开发的最大平衡,并对遗址文化旅游的内涵、类型及驱动机制进行了界定与分析,对其开发原则、基本策略进行了探讨。在对遗址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产品开发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了遗址文化旅游“3+3”双层对接开发模式,即遗址保护层面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景观协调区”三个层级的保护体系和遗址文化旅游开发层面的“景观文化旅游产品+体验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创意产业”三级产品开发体系在功能和空间上都能良好的耦合与对接,并最终体现为“遗址核心保护展示区+文化旅游体验区+文化创意产业区”三个圈层的遗址文化旅游空间布局。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神木杨家城遗址作为实例,对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的理论进行进一步解析与论证。通过运用RMP理论方法对杨家城遗址开发文化旅游的资源、市场、产品环境进行了分析,由此确定其开发思路及目标定位,构建了杨家城文化旅游“3+3”双层对接开发模式,并对其具体的保护方式、空间布局、产品设计及开发效益进行了探讨。
其他文献
结构是建筑作为物质实体存在的决定性要素。而作为建筑设计所关注的核心内容,建筑形态的生成同样要遵循严密的力学规律。建筑师有必要充分把握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结构内在规
文章以有机的生命系统来作为参照,提出了"城市中心区空间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的观点.并通过对生命体有机构成原理的分析,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城市中心区和生命体在系统结
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走向后工业时代,建筑师的专业领域和职业环境都发生了改变,同时也提示我们建筑师的角色内容面临转向。本文以后工业时代为研究背景,以建筑师角色为研究基础,从
学位
在城市高密集地段中土地开发强度大,各种功能空间高度集聚,加之机动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地段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呈现出立体网络化发展的态势.人行步道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组
低层高密度住宅是一种在世界各国都具有悠久的民居建筑史、具备可持续发展人居意义的居住形态。在当代中国城市化和消费层次化使得住宅市场需求出现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为城镇
乡土建筑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乡土建筑本身蕴含的价值。乡土建筑有多方面的价值,主要有:使用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和启发建筑设计者在内的一切人的智慧的价值。乡土建筑
广州的产生、发展、城市防灾、城市特色均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除珠江作为贯穿广州主要河流外,广州城内还密布着大大小小的河涌。这些河涌大多源于原有自然形态的河塘水网系统
  本文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石桥村客家土楼为客体,从生态建筑研究的角度,结合现代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盖娅住区宪章,研究石桥村客家土楼传统设计理念的生态适应性,为进一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阶段,伴随而来的城市交通问题等问题给城市带来的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归纳梳理国内外关于城市道路骨架系统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道路骨架系统影
在我国,大中等城市普遍存在城中村现象。“城中村”所引发的土地利用,社会治安等问题,都成为现今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种种障碍,影响到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从上世纪末,城中村问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