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参考荷兰RIVM体外消化模型,模拟食物中二恶英类污染物在胃肠内的释放,经分析消化液中PCB和PCDD/F的浓度并与食物中原浓度比较,获得了不同食物中的PCB和PCDD/F在不同烹饪方式下的生物可及性参数,为开展更准确的膳食暴露评估工作提供了可具体操作的基础数据。结合近年污染物监测结果,得到经校正生物可及性的膳食暴露结果,并与2000年和2007年总膳食暴露结果做了对比。本文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1,对国内外围绕POPs生物可及性研究开展的体内、体外实验及其研究进展做了综述。2,建立了加速溶剂萃取-多维固相柱净化-程序升温进样-高分辨磁质谱分析的技术,解决了少量低残留样本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面临的技术难题。该技术在2 μL-40μL的进样范围内线性良好,血液分析的样品量需求可由10 mL左右降低至1-2 mL,极大地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为未来采用动物实验对体外消化实验结果进行验证时,可能需要的小样品量血液检测、以及PCB和PBDE代谢产物分析,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3,探讨了影响体外胃肠模型的因素,建立了适合食品中PCB类POPs生物可及性研究的RIVM模型。重点考察了烹饪过程对生物可及性的影响,获得了水煮和油炒两种烹饪方式下大米、青菜、牛肉、鸡蛋、鱼肉等食物中PCDD/F和PCB的生物可及性数据:水煮大米PCDD/F的生物可及性介于5-10%,经过油炒烹饪提高到15-20%;PCB的生物性由10-15%提高到30-80%。奶粉中PCDD/F的生物可及性在25.73%到30.50%之间,PCB的生物可及性在28.46%到95.56%之间。水煮青菜PCDD/F的生物可及性介于0.3-3.4%,经过油炒提高到12.4-19.0%;PCB的生物性由2.0-7.7%提高到20.9-50.0%。水煮鸡蛋PCDD/F的生物可及性介于7.3-12.4%,经过油炒提高到11.0-23.5%;PCB的生物可及性由20.4-43.4%提高到39.4-85.0%。水煮牛肉PCDD/F的生物可及性介于5.9-12.1%,经过油炒提高到22.4-31.4%;PCB的生物性由41.4-59.0%提高到69.4-85.0%。水煮淡水鱼PCDD/F的生物可及性介于6.1-13.0%,经过油炒生物可及性提高到19.9-36.6%;PCB的生物可及性由18.2-60.6%提高到59.4-103%。4,对我国2009年全国海产品,2012年乳制品,2013年和2014年乳制品、猪肉、牛肉和淡水鱼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监测结果做了总结。利用这些数据,结合膳食消费数据和生物可及性参数,计算得到浙江省居民二恶英类污染物经校正的膳食暴露量,结果介于13.0 pg TEQ/人日(煮)至41.8 pg TEQ/人日(炒)之间(均值27.4 pg TEQ/人日),与全国总膳食调查得到的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接近(2000年:29.3 pg TEQ/人日;2007年:32.2 pg TEQ/人日)。表明本研究获得的生物可及性参数用于暴露评估,与总膳食研究获得的结果具有可比性,有望成为总膳食研究的有力验证和有益补充。5,初步探讨了PCB代谢产物OH-PCB的分析技术。确立了以三甲基硅烷化重氮甲烷作为衍生试剂生成MeO-PCB的优化衍生条件,确定了适合高分辨质谱-同位素稀释法测定MeO-PCB和MeO-PBDE各单体的精确质量数,得到了十余种MeO-PCB标准品在60 m DB-5MS色谱柱上的出峰顺序,为下一步组织样品中这些代谢物分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