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能可引起烧伤部位即刻而不可逆性的坏死,邻近该部位未直接烧伤部位也可产生损伤,而且损伤程度进行性加重,不断加深扩大,最终导致组织坏死。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病情,而且增加烧伤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是烧伤治疗面临的问题之一。封闭负压引流(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疗法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与特殊敷料结合后,在创面处产生低于大气压的压力,促进创面愈合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创面的治疗。有研究证明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可逆转烧伤瘀滞区,减少烧伤创面损伤深度及坏死面积,但缺乏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在烧伤瘀滞区进行性坏死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既是损伤的主要靶细胞,也是病理进展的效应细胞。有效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轻其损伤及功能失常是逆转烧伤瘀滞区的关键。自噬是指细胞消化自身多余、受损、衰老的蛋白质及细胞器,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细胞机制。本课题以大鼠梳状烧伤模型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从内皮细胞功能和自噬水平的变化,初步探索VAC技术治疗烧伤瘀滞区的效果和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共分以下四个部分:1.建立大鼠铜梳烧伤模型。铜梳梳齿间未直接烧伤的间隙区即为瘀滞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VAC组和对照组。对瘀滞区摄像,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烧伤瘀滞区坏死面积的变化。HE染色观察瘀滞区坏死深度。结果显示:烧伤6小时后VAC组烧伤瘀滞区坏死面积及深度明显小于对照组。2. NO和ET-1含量检测。我们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瘀滞区组织的一氧化氮(NO)的含量,用ELISA法检测内皮素-1(ET-1)水平,对比VAC组和对照组之间两者比值的差异,分析VAC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烧伤后VAC组瘀滞区组织NO含量明显多于伤前对照组,伤后12小时达到峰值,72小时仍高于正常值。对照组中NO含量低于VAC组,伤后6小时达到峰值,12小时即降低到正常含量以下,并持续下降。两组伤后6小时及其后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烧伤后早期VAC组烧伤区瘀滞组织中ET-1含量较伤前对照组明显上升,伤后24小时达到峰值,48小时后低于正常值。对照组烧伤瘀滞区组织中ET-1含量也上升,但上升程度低于VAC组,伤后6小时达到峰值,伤后12小时即降低到正常值以下。两组伤后6、12、24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早期VAC组ET-1/NO比值较低,12小时到达最低值后逐步回升,接近正常值。而对照组ET-1/NO比值持续升高,在72小时仍很高。两组伤后6小时及其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明显差异(P<0.05)。3. TM(血栓调节蛋白)和TM mRNA检测。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实时荧光PCR检测内皮细胞TM和TM mRNA表达,分析VAC治疗对血管内皮细胞抗凝血、抗炎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伤后各时间点VAC组瘀滞区组织均可见TM阳性表达。对照组伤后12小时可见TM阳性表达,但伤后24小时及其后时间点均为阴性。伤后各时间点,两组TM mRNA表达均呈下降趋势,但VAC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伤后6小时及其后各时间点差异明显(P<0.05)。4. LC3和Beclin-1表达检测。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烧伤瘀滞区LC3及Beclin-1的表达,对比VAC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分析VAC治疗对烧伤瘀滞区细胞自噬的影响。结果显示: VAC组瘀滞区LC3和Beclin-1表达率伤后6至24小时低于对照组,伤后48至72小时高于对照组,半定量分析显示两组在伤后6小时及其后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