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降雨事件日益频繁。而高速的城市化进程致使城市排水体系建设不足,城市雨洪灾害严重。为了缓解雨患灾情,国内外提出了诸多的解决办法。绿色屋顶作为径流管控的方式之一备受推崇。本文吸收了绿色屋顶优秀的建设经验,提出了一种易于推广和施工的新型绿色屋顶(容器型绿色屋顶)。该类型绿色屋顶采用轻型容器代替常规绿色屋顶的防水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突破性。本文基于绿色屋顶径流影响因子,进行绿色屋顶体系建设。通过控制实验的方式,探讨了基质类型、基质厚度和降雨强度对于屋顶径流的影响。文章分述了储水层厚度、基质厚度与绿色屋顶持水能力的相关性,通过案例建设论证新型绿色屋顶的作用。相关结论如下:(1)不同的基质类型对于径流的处理能力不同。通过硅酸盐混合基质(草炭土:浮石=3:1)和高温燃烧氧化物混合基质(草炭土:矿渣=3:1)的实验对比,发现降雨强度处于0.3 mm/min、基质厚度为300mm时,硅酸盐混合基质径流形成时间为255 min、径流峰值来临时间为310 min。在高温燃烧氧化物混合基质在径流形成时间(230 min)基础上推迟约9.8%,径流峰值来临时间(280 min)上滞后9.6%,硅酸盐混合基质比高温燃烧氧化物混合基质更适合被绿色屋顶径流处理使用。(2)依据上海市降雨状况模拟实验降雨特征,探究基质厚度和径流形成时间的关系。发现基质厚度与径流形成呈非线性相关。综合绿色屋顶建设的荷载要求和成本考虑,确定容器型绿色屋顶建设使用的最佳基质厚度为300 mm。(3)降雨强度和径流形成时间呈负相关。实验雨强在0.3-0.9 mm/min时,径流形成时间为140-230 min左右;实验雨强处于1.05-1.35 mm/min时,径流形成时间急剧缩短,径流延缓效果并不明显。(4)通过对绿色屋顶体积含水率(Volume Moisture Content,VWC)的测定,实验得出绿色屋顶持水能力依赖储水层和基质层,且绿色屋顶储水层和基质层越厚,绿色屋顶水分保持能力越强。(5)本文最后应用预先危险分析法(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评估了上海市金开市政署绿色屋顶实施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持续的观察,对绿色屋顶的径流处理能力和间雨期的抗旱能力进行对比评价;论证了容器型绿色屋顶在自然状况下比常规型绿色屋顶具备更好的抗性和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