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央视2014年两会大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fya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数据时代,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创新和变革,带来了新闻传播活动从生产到传播再到反馈的嬗变。如今,数据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同时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能量巨大的生产力资源。新闻生产也被数据所包围裹挟,更凸显出新闻的真实性,从而使受众的认可度陡增。首先,网络上的海量数据来源于广大网民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从巨大的数据中进行选题,获得新闻来源,新闻信息愈发贴近民生,贴近百姓,以受众想知道的为主。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新闻传播渠道得到扩展,传播平台多样化,新闻传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下达信息,而是以平等的姿态为受众提供资讯服务,与受众互动交流。再次,新闻传播开始注重用户体验,回归到最初的以受众为本位,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创新多种新闻传播表现形式来传达信息。  导致这些改变发生的原因有许多,但是列居首位的当属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通信设备的普及和巨大的信息容量,使得新闻传播活动从生产机制、传播渠道、表现形式到反馈互动都回归到受众本位、人本本位的传播准则上,并且不断进行创新变革。当前,我国尙处于转型期间,时常发生各种突发事件。传统媒体由于受制于体制和生产、传播方式等原因导致公信力不断下降,受众越来越倾向于从互联网络中获取事件的真相,而不仅是相信传统媒体的一面之词。这些因素也导致了我们国家的媒体迫切需要转变新闻传播生产机制与思维,从宣传型媒体转变为服务性媒体,真正做到三贴近,重视用户体验,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民间基础。  在明确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活动创新与变革的迫切需要后,如何提出真正有效的策略成为了本文写作的重点,笔者拟以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大数据对媒介的创新变革带来的影响,并且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出发点,分别从传统媒体应对思维、新闻生产传播方式变革以及具体的转变方法加以阐述说明。  首先,在大数据影响下,新闻信息采集活动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全新的工作思维,新闻采写活动需要以规模化、高速性、相关性等为基本原则,并且要充分满足社会化媒体在转型期间生产和提供信息的时代要求。未来的社会趋势将向服务型社会转变,人民将成为社会服务的主体,因此媒介也需要适应大环境的变革,坚持以人为本,从受众角度出发在大数据中进行挖掘,传播受众需要的新闻,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稳定的民间基础。  其次,大数据时代为传统媒体的创新和变革提供了新的理念,带来了新闻富矿。媒介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利用大数据来进行新闻生产传播的变革属于媒介生态学中必然发生的一个环节。因此,笔者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理论入手,从模式的五个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和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进行详细阐述。  最后,与新闻生产传播理念相对应的是具体的新闻生产理念的变革,本文建议应当从改革高校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机制和充分借用社会化媒体来巩固主流媒体话语权两个方面入手,加强促进培育掌握大数据处理技术的专业人员和变革新闻采集活动。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为了实现高温试验箱内的温度采集,设计了一种基于USB技术的单片机温度采集系统。采用IAP15W4K58S4单片机作为控制器和AD转换器,标准化N型热电偶作为温度传感器,单片机与PC机
期刊
期刊
期刊
杨松是延安《解放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在史学、人文、宣传和新闻实践方面均有所建树。杨松从1926年到1942年,先后从事新闻工作近16年。在党报思想方面,杨松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
根据2007年1月23同《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初中国网民已经达到1.37亿人。在中国,这个数字还将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建立在如此巨大
本文对传播学视野下的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伯明翰学派用不同的目光来审视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开启了英国传播研究之路,并为英国电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的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涉及的地区也更为广泛。随着公众环境意识不断觉醒,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环境保护、争取环境权益
人类已经正式进入风险社会,被各式各样的风险包围,风险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主题。在风险社会里,人类高度依赖大众传媒,媒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风险沟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