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语言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语言的频繁接触,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异。长期的语言接触使得英语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变异。“全球英语”概念的出现意味着英语不再同于往昔。当谈到英语时,人们关注的不再只是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亚洲英语、非洲英语以及世界上各种英语变体的存在。英语的不断国际化必然引起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本土化,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变体指的是被具有中国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普遍使用,带有汉语语言和文化特征,能完成语言使用目的,并被其他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接受的英语变体。由拉波夫开创的社会语言学变体理论为中国英语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指导。变体理论把语言变化的研究和具体的语言实际结合起来。它认为现实生活中人的语言表现多种多样;任何活生生的语言都有变异形式,这种变异总是会受到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制约。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英语变体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英语变体的历史、文化和语言特征和表现形式,以及中国英语变体和中式英语之间的异同和联系,但总的来说,对中国英语变体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本研究以社会语言学变体理论为指导,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来自于三种权威性英美报刊(The BBC News, The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的语料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英语变体的语言认同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变体反映在语境、修辞、话语和语言变异四个方面。三家媒体在提及中国的人名、地名和物品名时,绝大部分地使用了音译,保留了中国本土的特色;大量地引用承载政治内涵的语句以及反映文化、生活、思维本土化的语句,还引用具有中国人思维习惯的在英语中又看似不合语法的不完整的英语句子,营造出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真实感和历史准确性;有意识地使用中国本土的修辞风格,引用了很多历史悠久的谚语、典故甚至中国的唐诗宋词,得到了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欣赏;大胆传播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称呼语,咒语和粗话,反映了社会潜在的文化价值观。西方媒体在报道中运用如此大量的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短语和句子,无疑促进了全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对中外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由于时间和条件的有限,本研究的结论还不够成熟,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来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