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石斑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基本克服苗种生产难关,能够获得相当数量的商品规格鱼苗,但是大批量生产技术还不稳定。本文依据已有的石斑鱼池塘育苗技术,通过一系列的应用基础性的调查,研究了此育苗方式下池塘水环境从育苗前的培水到育苗结束过程中的理化因子的动态变化,并采用原位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轮虫、桡足类的种群的增长和生产率、呼吸率的变化规律。为优化石斑鱼池塘育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使得今后大规模开展石斑鱼种苗生产成为了可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水化因子的变化。石斑鱼育苗期间,水温变化范围在29.5~34.7℃,水温普遍偏高;盐度变化范围在32~35;溶解氧含量变化范围在3.03~13.38mg·L-1,变化幅度很大;pH的变化范围在7.48~8.78;氨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12~0.38mg·L-1;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35~1.00mg·L-1;亚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01~0.003mg·L-1;总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30~1.50mg·L-1;活性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3~0.11mg·L-1;总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4~0.52mg·L-1;COD含量变化范围在2.1~3.8mg·L-1。由于采取了相同的育苗技术措施,导致一些重要的水质指标(如: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氮、活性磷、COD)有着一致性变化趋势。
2.轮虫的种群增长、生产率与呼吸率的变化规律。实验池中轮虫种类组成单调,仅两种:褶皱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其中褶皱臂尾轮虫为优势种。由于人工控制的结果,轮虫的生物量呈现出早期较高,之后逐渐降低的特点。轮虫在石斑鱼育苗池塘中具有较快的种群增长,平均世代时间29.445h,平均生产率3.355mg·L-1·d-1,平均日P/B系数1.0153,在育苗全过程的呼吸率为0.1021mg(O2)·dm-3·d-1,单只轮虫的平均呼吸率为1.401×10-4mg(O2)·d-1。
3.桡足类的种群增长、生产率与呼吸率的变化规律。实验池中发现桡足类的种类主要有7种,矮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这两种小型桡足类为优势种。育苗期间桡足类生物量呈现出前10d逐渐升高,第10d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的特点。育苗池桡足类平均世代时间42.312h,平均生产率4.560mg·L-1·d-1,平均日P/B系数0.7235,在育苗全过程的呼吸率为0.0744mg(O2)·dm-3·d-1,单只桡足类的平均呼吸率为4.055×10-5mg(O2)·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