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老人社会研究--以赛尔龙牧民个体与社区互动为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文明历史血脉之传承中,各民族在多元共生的文化土壤环境及社会变迁中孕育了众多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老龄应对实践,为我国老龄社会研究乃至为人口老龄化的世界性问题解决提供了路径思考。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的田野调查中作者发现,在牧区普遍存在如此的文化现象:牧区老人从牧业村落流动到小城镇聚居。基于这样的田野发现,本文核心问题是探讨老人流动行动背后的动因、社会文化框架以及老人在小城镇聚居情境中的适应与能动作用。牧区老人社会是一个老龄化社会缩影,探讨牧区小城镇聚居情境中个体与社区的互动关系,在当前老龄化日趋严峻的时代背景下无疑具有着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首先,通过历史沿革、乡镇社区城镇化和老人移居对乡镇社区的塑造来阐述赛尔龙老人社会的形成过程。说明牧区老人是乡镇社区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并且在老龄应对和社会适应中发挥着能动作用,赋予牧区乡镇以独特的老人社会之社区结构;其次,对老人社会结构中所包含的家庭结构、社会交往及本土文化社会支持等三个次结构系统进行具体分析;之后,进行从微观情境到宏观制度话语的视角转换,通过分析制度变迁及社区养老实践过程中的老人社会适应,构建个体、社区与国家三者间互动关系模型;最后,在比较研究中得出的老人社会特质及发展趋势,联系乡镇社区的现实和国家乡村发展战略的制度要求,来分析乡镇社区的未来。
  经研究指出:从形成机制而言,赛尔龙牧区老人社会是老人在应对自身角色变化和衰老过程中的各种生活事件时,通过流动在乡镇形成了独特的聚居形态。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牧区老人通过自身意志,与经历、接受并再诠释的经验相结合,来实现个体作为行动者的建构。类似的行动使得个体行动转变为群体行动,使乡镇情境发生了改变。从家庭结构而言,由于老人移居在牧业村和乡镇间形成了城乡二元家庭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型的涉及三代人之代际互动;从交往模式而言,随着赛尔龙乡镇中老人交往圈的扩大形成了以互助为核心的邻里交往,以互惠为特点的多民族交往,以社会凝聚为功能的交往参与;从本土文化的社会支持而言,老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借助本土文化来帮助其社会适应,在文化重构中不断应对困境与不适;从制度变迁与老人社会适应关系而言,构建宏观视角下形成的个体、社区与国家互动关系模型,在三者关系中社区具有着连接效应和中介属性,在老人的参与下进行新型乡镇社区构建;从牧区老人社会的特质出发,老人社会处于从乡土自主养老向新型社区养老的转变期,不仅要在微观社区情景范式中了解社会结构与老人能动,还需要从宏观角度对相关因素进行整体性研究。
  无论新型社区共同体构建的具体路径如何,老人在社区家庭结构形态、文化权威形态及新型社区养老规范建立的便利性、社区城镇化及精神社区构建中都有着重要意义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发展需要老人的参与,而老人也需要依靠社区规范建立社会关照与养老服务进行老龄应对。社区一方面承载着保障老人生活、促进老人参与的情境责任,另一方面也肩负着推行国家制度、确保制度适应性和执行效率的使命。使得社区在老人个体、社区和国家三者关系间成为了中心环节,也使得老龄宜居的新型社区建设成为实现新时代乡镇社区发展的基本路径。
其他文献
本文从人口老龄化这一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出发,基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以及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采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辅之以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针对人口老龄化所衍生的中国老年人口再就业问题展开政治经济学的分析:首先,立足于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对外开放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构建本文分析的理论框架;其次,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并在相关数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共振”程度不断加强,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针对国内问题的经济政策常常与国际市场的反应相矛盾,这种内外不平衡对传统的政策方针提出了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研究新的政策工具,设计各种政策相互之间合理搭配的新方式,并对开放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理论进行修正,使之能适用于中国的基本国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社会进行了深刻反思,在金融监管方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因素,人口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超过一个百分比的速度快速上升,但粗放型城镇化推进模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走到了瓶颈期,亟待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创新来规避传统模式的弊端并引领新一轮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在许多地区呈现出“高杠杆”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迅速,实际杠杆率较高。这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
2000年以后,中国老龄化人口多、老龄化速度快、老龄化空间不均衡、老龄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等现状,使得愈发显著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日渐成为影响社会、经济、人口等领域发展的突出问题。  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老龄化程度越深。显然,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农村,按照前述逻辑,其老年人口比重应该大于农村地区。可是,中国的老龄化城乡分布情形恰好相反,也即老龄化“城乡倒置”
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同样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由此,也构成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探索和形成中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按照经典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伴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城乡差距将会缩小。然而,中国的经验却表征着二者之间存在悖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关系的某些方面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城乡二元体制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差距
学位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从信息时代步入数据时代,从信息经济开始步入数字经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传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是顺应经济转型大势的必然选择。2018年9月26日由发改委牵头,19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文件指明数字经济在未来中国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数字经济的本质是经济活动的
学位
全文共分四章,大体框架是:第一章评述了货币政策有效论和货币政策无效论,在评述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货币政策效应的目标:判定货币能否影响产出.第二章,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中国货币政策有效;一方面驳斥了中国货币政策无效论,另一方面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得出了中国货币与产出之间存在稳定联系.由此判断:中国货币政策有效.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货币政策赖以产生效应的微观基础的状况(或行为)对货
该文着重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章对上海周边地区的"四小龙"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本地经济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他们在利用外商直接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各自特点,为上海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很有益的借鉴.然后该文着重从整体贡献、产业的技术带动、对上海工业、财政收入及就业等方面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做具体分析,同时也指出上海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根据所获数据
该文目的在于分析在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而得出一个结论,即由于目前中国在法律方面缺乏专门针对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规定,有些现行法律甚至直接阻碍着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因此,单纯地希望近期在国内直接开展证券化业务是不现实的,而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引入国际合作,以绕开国内开展证券化业务的重要阻碍.该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论述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起源、发展以及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优先权是指特种债权人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就债务人的总财产或特定财产优先受偿的担保物权。优先权制度自在罗马发源以来,世界各国民法对其继受程度各不相同。优先权在国外的立法体例以法国和日本为代表。我国内地民事普通法中并未确立统一的优先权制度,仅在两部特别法中有零星的规定,不利于对我国特种债权的保护。  优先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优先权的种类、优先权的顺位、优先权的效力限制、优先权与其他担保物权的竞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