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语言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含义,网络语言也随之流行起来。汉语中有很多表达是值得去研究的,最近几年,许多晦涩难懂的汉语表达出现在网民使用中。这些表达都有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有固定的格式和隐含意义。这些以不同形式出现的网络语言在生成机制上有着固有的和内在的联系。这些固定搭配对传统语法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许多在汉语语法中不被认可的使用或有争议的词语被网民疯狂使用和转载着;许多普通意义词语被用出了新意,如“躲猫猫”;许多简单的形式被用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出了许多不同的意义。为什么语言形式会有越来越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它表现出了什么语言规律?为了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研究,作者选择了现今非常流行的一种语言形式“被**”作为实例来进行全面彻底的研究。
“被**”结构是一种语用否定结构,它表达的是一种讽刺和无助的情绪。例如“被自杀”否定的是某人死于自杀的权威性;“被捐款”否定了捐款的一种自觉性和高尚性;“被考研”否定了人们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与传统“被”字结构相比,新型“被”字结构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几乎所有的词语前都可以直接加“被”,如恢复,幸福,AIDS等。 这些词语主要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和数词。通过收集与整理,作者主要把接在“被”后面的词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名词或形容词被用作动词,例如,代表一辈子都被房子套牢的打工一族的“被房奴”;第二类是不能有被动用法的不及物动词被用作及物动词,如“被自杀”;第三类就是有被动用法的动词被加引号后表达出不寻常的被动意义,如“被 ‘采访’”。还有很多其他的形式,如形容词被用作名词,例如“被幸福”,在这个结构中幸福是被当成名词在用。在该篇论文中,作者主要讨论这三大类形式。一般来说,自杀,捐款都是正常的物理事件,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从语言层面看也是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但很多语言使用者在自己遭遇某种无可奈何或无助时,在这类词的前面加个“被”字形成新型句式,来描述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些新型网络语言与传统中国“被”字结构有什么不同?它们在隐喻作用下显现出了哪些模糊性?这些特性是怎样产生的?语言使用者是怎样将表达心理状态的满足条件有意的赋予外部物理实体之上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本文基于对“心智哲学”中“属性二元论”的理解,试图对隐喻角度下特殊“被”字结构的模糊性用心智运作规律进行分析。并在心理“随附性”的基础上,探寻新型“被”字结构体现的深层语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