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巨匠,死后被尊为“民族魂”。言及鲁迅、人们头脑中很容易会想到邻国日本,因为日本是鲁迅当年做出弃医从文这个重大决定的地方。无疑,鲁迅受日本影响很深,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在日本同样有一位被日本人称之为“国民大作家”的作家,他在日本国内享有崇高美誉,他的头像曾被印在日本千元纸钞的正面,这位作家就是夏目漱石。在日本,除了对职业教师、医生、律师以外,日本人一般不以“先生”称呼别人,对文学家也是同样,但对夏目漱石却是个例外,习惯上亲切地称他为“漱石先生”,大抵同我们中国人习惯上称鲁迅为“鲁迅先生”差不多。其实,夏目漱石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和鲁迅在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相似。可以说鲁迅和夏目漱石分别是中日两国近现代文学的象征性存在。从两位作家这种地位上的比较,已经一目了然两者之间必定有着某些共同性。此外,两位大家在其各自作品中无论从题材选取、人物形象塑造,还是从文体表达与写作技巧方面,都体现出了诸多类似性。本论文试对鲁迅创作于1925年的《伤逝》和夏目漱石创作于1914年的《心》两部文学作品进行对照,通过对当时社会转型时期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和作品中男性知识分子形象的考察,分析揭示了两位男性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命运和忏悔言语下折射的深层动因。本论文由“序言”、“先行研究和提出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的鲁迅和夏目漱石”“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利己心——爱情的毒药”、“爱情悲剧中忏悔的实质”和“结论”等七部分组成。“序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鲁迅和夏目漱石的渊源、《伤逝》和《心》在表现形式和叙述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在作品内涵上又有所不同,因而可做比较以及本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先行研究和提出问题”部分介绍了关于鲁迅的《伤逝》和夏目漱石的《心》两部文学作品的研究成果和主要学术观点,同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视点。“社会转型时期的鲁迅和夏目漱石”部分是对两部小说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考察时代背景对鲁迅和夏目漱石思想转变的影响。“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部分中,先对本论文要研究的知识分子做了界定,其次就《伤逝》和《心》中“涓生”和“先生”的知识分子形象做了简要总结和分析。“利己心——爱情的毒药”部分中重点分析了两部作品中男性知识分子的忏悔内容以及各自爱情悲剧中的利己心和性格上的缺陷。“爱情悲剧中忏悔的实质”部分通过分析鲁迅笔下《在酒楼》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和《伤逝》中涓生的角色传承以及夏目漱石“后三部曲”《春分过后》《行人》《心》中男性知识分子角色的演变,考察鲁迅和夏目漱石对知识分子出路的探寻。“结论”部分通过对以上章节的总结,分析得出社会环境、作者自身的价值观、经历等决定了作品中男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这一结论。从这两部名作家笔下的“手记”,从中可以窥探变动时期中日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两位作家对知识分子的关注及对知识分子出路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