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美术教师教育的逐步深入,高师教师教育对加强师范性的培养的需求也与日剧增,提出高师教育的改革必须要与基础教育衔接。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问题上去,很少从专业基础课的角度切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人认为专业技法和师范性教育没关系,专业课程就是解决学生绘画能力的课程和中小学的上课内容联系不到一起。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专业课程需要适应中小学的课程,但如何将中小学衔接起来却很困难,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中小学所开设的相关科目与大学教育结合起来,比如开设剪纸、泥塑、版画等课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综合性。综合性确实丰富了课程内容,加强了高师教育科目与基础教育科目的联系。但综合化过程中由于科目增多,于是大幅度调整专业技法课的课时量。在缩短了课时量之后,出现学生美术专业能力下降的现象。 面对这一问题有的人认为这是合理的,中小学课堂用不到这样高深的技法美术能力可以下降,但下降到什么程度合适却并不清楚。有的人则认为美术能力不能下降,美术基本知识点是一点不能错的,但对于课程内容的选取的标准却并不明确。同时由于大部分教师是学习专业绘画的,对于师范的需求并不明确,很少去思考如何将中小学的教育需求与专业课联系起来看。 笔者认为是我们对于师范性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师范性不仅是指教学能力,同时专业课程的教育也应体现师范性。但现今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沿用准专业的教学模式,只是缩短了教学时间。从教学内容上找到基础教育与高师教育的连接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通过对于基础教育、高师教育的调查研究,结合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认为是可以从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入手,也许能够找到更适合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连接点,使大家能够从师范性的角度看待专业课程的改革。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以美术思维方式去认识感知事物。由此出发探讨出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大学的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中应加强对于如何将对象转化成图的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获得美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