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akoff&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打破了隐喻仅仅作为一种语言修辞的界限,实现了隐喻的认知转向。但概念隐喻仅考虑到了语言层面上的隐喻,由此得出来的概念隐喻理论不够具有说服性(Forcevile 1996)。Forceville(2009)正式了提出多模态隐喻理论,将囿于语言层面的概念隐喻研究扩展到其他非语言的可以传递概念的符号上。此后,多模态隐喻逐渐成为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与以往分析电视广告、平面广告、漫画、电影、LOGO、MV为主要研究对象不同,本文研究多模态隐喻对热门事件传播过程中情感的构建和表征。论文以从新浪微博上选取的关于江哥案的125篇微博和21855条评论为语料,提取其中表达“喜”、“怒”、“哀”、“惧”这四类人类基本情感的多模态隐喻,分析其在萌芽阶段、高潮阶段、发酵阶段和消退阶段的样态。观察发现,虽然微博上可以表达情感态度的模态非常丰富,但人们最倾向于使用文字和表情包这两种模态,图片使用的频率也很低。分别统计表示“喜”、“怒”、“哀”、“惧”这四种情绪的词和表情在每个阶段出现的频率。根据对表示“喜”、“怒”、“哀”、“惧”这四种情绪的词在每个阶段出现的频率的统计得出这四种情绪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萌芽阶段,最明显的情绪是“怒”和“伤”,接下来是“惧”和“喜”,随着事件的发展,情绪传播进入高潮阶段,这一阶段各种情绪高度聚焦,达到高潮,其中“伤”和“怒”增幅较大,“惧”和“喜”增幅较平缓,高潮过后情绪传播进入发酵阶段,这一阶段的情绪传播受到政府的引导和调控逐渐缓和并进入消退期。然后,结合具体的例子说明多模态隐喻在事件传播过程中构建和表征了上述情感,丰富了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具有直观、生动、方便、快捷的特点。本研究将认知语言学中的多模态隐喻与热门事件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相结合,是跨学科的研究,一方面拓宽了多模态隐喻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为今后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