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逐渐成长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和活跃市场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诸多外部条件的制约,其中融资约束问题便是一个突出并长期困扰其良性发展的难题。 融资约束是指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企业内、外部融资成本形成了较大差异,致使融资约束程度较大的企业更多的依靠内部资金谋求发展,当企业内部融资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外部融资成本又过高,或者获取资金困难时,便不得不放弃一些好的投资和发展机会。融资约束的存在不仅限制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资金的配置效率。 正是由于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民营企业为谋求自身良性发展,开始搜寻制度以外的方式来解决自身难题,近些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开始主动参政议政,“争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积极的“与党政领导人经常联系”,除了自身主动参与政治事务以外,还频频聘任政府、银行官员担任企业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这种现象是否会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众多研究表明,当制度体系落后时,非正式制度能够一定程度上替代正式制度来支持企业发展。其中,银行关系和政治联系便是两种非常重要的替代体制。民营企业通过聘用有银行关系和政治联系的人担任高管,建立“关系”,一方面,政治联系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一种替代,能够克服法律制度、产权保护及金融发展程度等各方面的缺陷,还可能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行业管制等方面给予便利,从而帮助企业缓解融资约束;另一方面,银行关系可以帮助企业同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直接联系,传递民营企业难以量化的“软信息”,提高沟通效率,降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银行关系和政治联系均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尤其是对于法律、产权保护制度缺失、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干预较为严重的地区,“关系”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为明显。 在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尚不成熟,民营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和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渠道门槛较高,存在较多限制,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是民营上市公司获取外部资金支持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而言又通常受到信贷歧视,导致民营上市公司向外部直接和间接融资途径均受到一定限制。故而研究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情况,以及企业银行关系、政治联系能否帮助企业缓解融资约束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民营上市公司认识到自身融资约束问题,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以支持企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法律制度、产权保护及金融发展程度等各方面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建立银行关系、政治联系等非正式制度来替代正式制度,进而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的现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在目前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从单一角度分析了银行关系、政治联系这类“关系融资”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而对于其在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时是否具有“多多益善”效果的相关讨论尚不多见。 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理论结合实证的方式研究银行关系、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理论研究上,首先系统的梳理了融资约束的定义、度量、相关理论以及银行关系、政治联系对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相关文献,然后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建立银行关系、政治联系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并将这两种联系的作用机制概括为信息效应和资源效应,具体分析了其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传导过程;实证研究上,本文选取2010-2014年沪深两市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民营上市公司银行关系、政治联系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提出了三个基本假设,构建了基于银行关系、政治联系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模型,通过回归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拓展并细化了有关“关系融资”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银行关系、政治联系这类非正式制度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形成了文献补充,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全文以银行关系、政治联系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为研究主线,分为五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思路和框架,并对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进行了阐述和说明;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主要对融资约束的定义、度量及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对国内外关于银行关系、政治联系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述; 第三章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银行关系、政治联系现状与作用机制分析。通过对当前银行关系、政治联系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中的现状进行介绍,然后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将这两种联系的作用机制概括为信息效应和资源效应,具体分析了其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传导过程。 第四章为研究设计。基于现状和理论的分析,提出本文研究假设,并对研究设计的变量及模型设定进行详细说明。 第五章为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首先对本文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然后对银行关系、政治联系与民营企业融资约束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对本文假设进行验证。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得出论文主要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通过理论结合实证分析,最终得出本文结论: (1)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显著为正,表现出明显的融资约束,银行关系、政治联系都能够显著缓解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银行关系和政治联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效应和资源效应:在信息效应方面,银行本就作为外部资金供给者的主要参与者,企业银行关系的建立可以直接向银行传递更多的企业信息,降低了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成本,有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政治联系的获取机制也帮助企业形成了“声誉”作用,传递出有政治联系的企业比无政治联系的企业可能经营效率更高的信息。在资源效应方面,银行关系的建立帮助企业从银行获取更多的信贷资源,企业银行关系的建立本身作为一种关系资源,加强了企业与银行之间业务往来的紧密程度,提高了沟通效率,同时这种银行关系能够为企业提供丰富的融资技能和专业知识,提供除其本身以外的关系资源和融资途径,帮助企业更多的获取外部资金;政治联系的资源效应,一方面能直接影响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关联企业的外部资金供给,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政治联系能更多的获得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管制行业准入资格等资源,帮助企业协调经济纠纷,保护私有产权,改善契约环境。 (2)银行关系、政治联系并不能起到“多多益善”的效用,即同时拥有银行关系和政治联系并没有比只拥有其中一种联系更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民营企业在追求建立“关系”时,应该衡量这种联系建立的成本和收益,无需盲目追求同时建立政治联系和银行关系。“关系”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提供更多的外部融资便利,但这种联系并非“多多益善”,建立更多的联系只会单方面增加企业的“关系成本”,对于融资约束的缓解并没有显著的效果。 虽然银行关系、政治联系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融资”形式,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获得更多外部资金支持。同时,也应该看到“关系”这种非正式制度不利的一面:我国当前资本市场发展尚未成熟,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里,当银行关系、政治联系成为一种较普遍的情况时,具有银行关系、政治联系的企业会对我国银行信贷市场的资金分配产生较大影响,并可能对没有建立这种“关系”的企业产生信贷资金的“挤出效应”,造成稀缺信贷资源的错配。因此,当银行关系、政治联系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存在于我国民营企业时,更要削弱“挤出效应”对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弱化关系对企业的非正规资源作用,从根源上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水平,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