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0年的鸦片战争宣告了中国锁国时代的终结,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史由此拉开了帷幕。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后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黄遵宪就是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中诞生、成长并演绎其精彩人生的。黄遵宪,清末著名的诗人、历史学家,同时他作为一位外交家、维新派的政治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他先后被派往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出任使节,驰驱于亚、美、欧之间长达12余年之久。这其中,他的驻日时间最长,与日本的渊源也最深。驻日期间,黄遵宪作为公使团参赞,积极协助正使何如璋处理外交事务。当时,国人对日本的认识还很粗浅,为了向中国人介绍日本的实情,他下定决心致力于研究日本。黄遵宪利用公务以外的闲暇时间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与日本友人进行笔谈交流,遍访日本各地,通过这些方式进行信息收集,在研究日本的这条路上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写下了《日本杂事诗》与《日本国志》两大著作。这两大作品全面地、系统地向近代中国人介绍了日本的历史与现状,尤其突出介绍了明治维新的情况,为清末的维新变法提供了参考蓝本。黄遵宪也因此成为了近代中国著名的知日家。《日本杂事诗》与《日本国志》多方面地呈现了黄遵宪的日本观。这其中,现今流传的《日本杂事诗》有原本与定本两大类别的版本。原本成稿于黄遵宪驻日未满两年之际,反映了他驻日初期趋于表面的、主观的对日认识。之后,由于驻日考察的日渐深化以及英美两国的驻地经历,黄遵宪对日本进行了重新审视,《日本杂事诗》定本就是这一思想变化所得的成果。在这段时期里,他的对日认识渐渐变得本质、客观,与此同时,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模式的思想也逐步形成。这一思想在甲午战争之后得到确立、成熟,并被黄遵宪本人确定为政治理念而加以实行。《日本国志》的修订则是这一思想成熟后的一项具体行动。这两本大作对维新派“以日为师资”思想的确立及实践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之后又作为留日学生了解日本的入门书籍,对他们早期对日认识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黄遵宪对当时中日关系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见解,这些见解即便对今天的中日交流来说依然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黄遵宪的成长背景、渡日背景以及驻日生涯。第二部分着眼于黄遵宪研究日本的两大著作,以《日本杂事诗》原本、《日本杂事诗》定本、《日本国志》定本为顺序来考察黄遵宪日本观的发展变化。第三部分论证了黄遵宪的日本观对维新派、渡日留学生这两个群体的日本观的影响,也探讨了其日本观对现代中日交流事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