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CTA结果分析1.资料和方法:通过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入住苏州大学附二院神经内科的4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我院统一购进的双源64层CT机,在患者一周内行头颈CTA检查,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容积显示(VR)技术进行,通过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标准重建轴位像扩大测量血管直径进行血管狭窄度分级,对检测血管狭窄程度、部位及斑块的分类、部位分别进行分析。2.结果:通过对4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TA检查结果示:(1)406例患者共发现1672处狭窄血管,颅内血管占1392处(31.17%),颅外血管有280处(17.24%),其中前循环993处(30.57%),后循环679处(23.89%)。(2)406例患者中有动脉狭窄的患者380例,发现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324例,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的224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100例,单纯颅外动脉的44例,未显示有动脉狭窄者38例。(3)406例患者中血管狭窄程度均以轻中度狭窄为主。狭窄的分布情况中颅内动脉多于颅外动脉,前循环多于后循环。(4)406例患者一共检测出斑块1079处,斑块分布在颅内动脉斑块有755处(非钙化斑块100处,钙化斑块591处),颅外斑块占324处(非钙化斑块154处,钙化斑块80处),另外,颈内动脉颅内段以主要为钙化斑块,颈内动脉颅外段主要是非钙化斑块,两者具有明显差异(P<0.000)。3.结论: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斑块的部位、分类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本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的狭窄率明显高于颅外动脉,颅内动脉钙化斑块检出率明显多于颅外动脉,这也验证多数资料证实的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及再发的主要原因为颅内动脉狭窄。第二部分脑动脉狭窄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1.资料和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按照入组标准选取入住我科病房的确诊406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周内行头颈CTA检查,并记录患者血压、血脂等指标,先根据患者CTA结果分为颅内、外动脉狭窄两组,各组分别进行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并进行各组之间血压、血脂等指标的对比研究,最后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2.结果:(1)在406例入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根据CTA检测结果分为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狭窄两组,分别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狭窄均与高血压呈中度相关,但颅内动脉狭窄与高血压相关性(r=0.654)大于颅外动脉(r=0.407)。(2)依据头颈CTA检测结果,分别以单纯颅外动脉、颅内动脉是否有狭窄为应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是否有狭窄模型中,高血压的风险比是:1.707,在颅外动脉是否有狭窄模型中,高血压的风险比是1.128;由此可见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风险大于颅外动脉狭窄。结论: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为高血压。高血压可导致颅内外动脉狭窄,且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均呈中度相关,本文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相关性明显大于颅外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组,其收缩压水平较颅外狭窄组高,且颅内动脉狭窄数量多,狭窄程度越严重,收缩压水平越高趋势。第三部分脑动脉狭窄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1.资料和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按照入组标准选取入住我院病房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6例,检测记录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并一周内安排患者行头颈CTA检查,并对患者CTA结果进行分组,再就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既往糖尿病病史的相关性研究,得出结论。结果:所有4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检测有动脉狭窄的患者36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324例,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的224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100例,单纯颅外动脉的44例,未发现有脑动脉狭窄者38例。依据脑动脉CTA结果把脑动脉狭窄患者分为2组,即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颅外动脉狭窄组。以颅内病变组为研究组,颅外病变组为对照组,组成研究组100例,对照组44例。以患者病史为依据,回顾性统计分析其发病特点(包括:年龄、性别、有无糖尿病、高血压、有无血脂异常、血红蛋白水平、吸烟史、有无冠状动脉疾病史等)。颅内病变组平均年龄67.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3.6岁,P值0.092;颅内病变组糖尿病患者47.3%,对照组糖尿病患者32.3%,P值0.039;结论:在研究组与对照组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中我们得出:患者糖尿病史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较颅外动脉狭窄疾病有明显相关性,糖尿病患者更易有颅内动脉病变,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重要发病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