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脐针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通过与常规经络辨证取穴疗法相比较,观察其疗效,评定量表,并探讨脐针疗法在此病证中治疗的优势,为推广脐针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提供一种简便、高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年龄在45-55岁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脐针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脐针疗法治疗,取穴:坎位、离位、震位、巽位。对照组取穴太溪、百会、三阴交、神门,每周治疗3次,1周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匹兹堡(PSQI)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国内改良Kupperman指数量表、SDS量表的调查评分,然后建立数据库,所有临床收集的数据均运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前年龄、病程、PSQI积分情况、国内改良Kupperman量表积分情况、SDS量表积分等均具有可比性(P>0.05)。2.PSQI积分情况: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PSQ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治疗均可以降低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SQI评分比较,治疗组数值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降低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的作用优于对照组。3.各项症状评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伴随症状中潮热汗出、焦躁、神疲乏力、心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症状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比较,在改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伴随症状中潮热汗出、焦躁、神疲乏力、心悸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改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潮热汗出、焦躁、神疲乏力、心悸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其他临床症状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Kupperman症状评分:治疗组治疗后的MI指数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指数明显下降,说明脐针疗法可以降低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Kupperman指数,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改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5.治疗前两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SDS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6.治疗组总体有效率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治疗组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提示治疗组整体治疗效果更佳。结论:脐针疗法对于改善围绝经期失眠(心肾不交型)患者的失眠症状的临床疗效肯定,并能改善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突出在潮热汗出、焦躁、神疲乏力、心悸方面。脐针疗法具有安全、副作用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