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西湾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来源 :东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cla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湾铅锌矿床处于庐枞火山盆地的北缘,自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在研究区开展工作以来,经过多年矿产勘查至今已取得较大突破,但是对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以西湾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收集及整理前人资料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系统的样品采集工作,再结合室内光(薄)片鉴定、电子探针分析、硫同位素及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西湾铅锌矿床的地质概况、矿物学特征、硫同位素及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以下成果:(1)根据西湾铅锌矿床矿体空间展布特征、矿石类型、矿石结构及矿物的相互穿插关系,将成矿过程划分为沉积成岩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成矿期是矿床的主成矿期,该时期热液活动导致大量的金属得以迁移并且沉淀。热液成矿期又划分为前硫化物阶段、碳酸盐-硫化物阶段和硫化物阶段。(2)闪锌矿、方铅矿以及黄铁矿的电子探针数据分析可知:闪锌矿的Zn/Cd比值为56.18—371.86,均值为209.013,Zn/Fe比值为36.15—913.25,平均为235.572,表明闪锌矿形成于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方铅矿Pb/S原子个数比在0.98到1.04之间,平均为1.015,显示成矿流体在运移和沉淀过程中硫逸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成矿环境的硫逸度保持相对稳定。前硫化物阶段黄铁矿Fe/(S+As)值平均为0.869,碳酸盐-硫化物阶段黄铁矿Fe/(S+As)值平均为0.885,表明黄铁矿形成于中-浅成环境,前者到后者深度逐渐变浅;两个阶段黄铁矿所含的Co、Ni值及其比值、As-Co-Ni图解及δFe-δS图解可以判断本矿床主要为中-低温热液矿床。(3)方解石、灰岩的δ13C值分布在-0.1‰—3.9‰之间,其碳来源表现为海相碳酸盐岩地层特征。通过δ18OSMOW13CPDB图解对比可以看出成矿流体中的碳氧主要来源于碳酸盐溶解作用。(4)该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集中在4‰—6‰,根据ΣPinckney法图解得出的δ34S∑S值为4.5‰左右,说明该矿床硫源相对复杂,可能主要来自围岩中的浸染状硫化物。(5)该矿床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表现为富H2O和CO2的特征,且有少量的H2、CO、CH4等还原性气体。流体包裹体液相阴阳离子成分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Ca2+-Na+-SO42--Cl-型流体。(6)在西湾地区,火山活动频繁,多期多阶段形成的断裂构造为成矿流体迁移提供了外驱动力,火山热液沿断裂构造向上运移,此过程中对围岩中的成矿元素和矿化剂元素进行萃取,随着温度压力降低或者与大气降水发生流体混合作用使铅锌等成矿物质沉淀成矿。本矿床可能为一个中-低温的火山热液矿床。
其他文献
北天山冰草沟铀磷矿床受玄武安山岩与砂岩的接触界面控制,属于典型的热液铀磷矿床。本文以横穿矿体的典型剖面为研究对象,借助显微镜、XRF、ICP-MS等研究手段,对矿石和赋矿围岩开展了详细的矿(岩)相学和剖面地球化学研究工作,探讨了成矿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对铀磷矿石开展了α径迹蚀刻、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XRD粉晶衍射研究,分析了矿石中铀的存在形式和胶磷矿类型;利用LA-ICP-MS对矿石中的锆
西藏地区位于我国高寒、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具有太阳能资源丰富、常规化石能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为了改善当地能源紧张现状,高效开发和利用太阳能资源显得十分必要。
卤键,与氢键类似,是一种静电吸引作用。卤键具有极强的方向性和特异性,在三维晶体工程、药物设计以及有机发光材料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分子自组装是分子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将卤键引入到自组装研究中对设计复杂结构和制备功能性器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设计合成了两种溴取代的有机分子,从二维分子自组装和理论计算的角度研究卤键的本质及其成键机理。研究发现通过分子结构的合理设计能够构筑不同
新疆是我国第十四个大型煤炭开发基地,煤炭是新疆三大优势资源之一。由于疆内煤层受到天山残余构造应力的作用,形成特殊高应力开采环境。冲击灾害已经是疆内煤矿开采活动中的一大自然灾害。为此,本论文以新疆两个典型高应力煤层矿井为背景,采用实际分析、实验室实验、理论计算、现场试验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親合作用下煤体渗流特性和硬煤弱化机理,系统地分析了厚煤层综放开采面冲击地压显现规律与影响因素,提出了依
对复杂网络的研究既是复杂系统研究的切入点,又有助于理解如社交网络、电力和交通网络、生化反应网络等复杂系统的鲁棒性、演化规则、信息传播等特性。在复杂网络研究中,刻画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合屋盖结构的工程应用也越来越多。本文以日本福冈穹顶为背景,对一类国内尚未应用的大跨度三片叠合式旋转开合球面网壳屋盖的静力和抗震
细胞培养是体外研究细胞功能的重要技术手段。长期以来,基于培养皿的二维平面培养(2-dimensional culture,2D culture)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细胞在2D培养模式中的单层生长(monolayer)与细胞在体内环境中的生长方式的极大差异引起了研究者对体外细胞培养模式的思考。特别是在肿瘤药物的开发过程中,很多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展示良好抗肿瘤效果的药物,在体内
近些年来,海洋、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藻华、赤潮等生态灾害频发。基于此,本文针对滞后性对浮游植物种群增长产生的影响开展研究,旨在探讨浮游植物种
油菜甾醇类物质(BRs)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一类植物激素。在水稻中,BRs可直接与细胞膜表面的类受体激酶Os BRIl结合,类受体激酶Os BAK1可与Os BRIl互作形成BR的共受体,最终激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死体营养型植物病原真菌,可侵染400多种植物,对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造成巨大损失。病原菌在侵染过程中需抵抗或耐受由于活性氧爆发而造成的寄主氧化压力,但到目前为止,对核盘菌抵抗氧化胁迫的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前期发现核盘菌基因SsSvf1(SS1G_01919)在病原菌侵染寄主初期表达量显著升高,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