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林》是美国女作家荻朱娜·巴内斯的代表作,也是反映同性恋的经典之 作。正如麦尔威尔弗里德曼所预测:‘夜林》将成为二十世纪后半叶小说的样板, 将在主题和艺术特色方面影响许多小说家的创作。
小说中的故事是围绕着两位女性的恋爱故事。主人公罗宾是一个性别模糊的女性,在书中被称为“第三性”。她在经历并放弃了异性婚姻之后,又卷入到与两位同性之间的情感中。作为一个具有女性特质的代表人物, 罗宾的情感历程是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探索自身位置的历程。
巴内斯在《夜林》中描写了女性在面对性别差异以及由传统的男性概念所致的男性对女性的压制面前的困惑和痛苦。同时也揭示了在那个时代一个黑暗,无声和被诅咒的同性恋世界。
《夜林》在关注女性体验及女性情感之余,也纳入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探索。特别是人类处于兽性和人性的“中间状态”的困惑。其中,向两者之中任何一方的倾斜将招致悲剧。
本文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夜林》进行的研究。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被认定为“第二性”域者是“男性的助手”,男性对女性的压制是无可逃脱的。随着对从属地位的觉醒,女性开始寄希望于到远离男性的同性世界中重新定位自身的位置。
本文包含五个部分,除引言和结论外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通过对“公主王子”式的婚姻童话的解构,分析了男女性别差异,以及父权制社会男性对女性的压制。异性恋婚姻实质是男性把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女性的工具,是“最甜蜜的谎言”。
第二章集中探索了父权制下被禁止的同性恋。在乌托邦式的女性世界中,女性关系年轻的像是个纯真的孩子,没有任何的模式模仿和遵从。简单的照搬传统观念中的男性价值和女性价值只能引起更多的迷惑。
第三章是有关双重性和模糊性的探讨。这是同性恋文学写作中常见的两种写作手法。《夜林》中,双重性适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指结合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第三性,或者说同性恋者,从而否定了两者之间存在截然不同的差异的观点;另一方面指的是人性中兽性和人性的双重性,这也是文中所涉及的主题之一。在《夜林》中模糊性贯穿于语言,情节,人物,以及开放的结尾。本文主要涉及的是《夜林》的结尾,因巴内斯拒绝做出对文本外的任何解释,其结尾的寓意已迷惑了大量的读者和评论家,这或许也构成了《夜林》的魅力之一。
简而言之,《夜林》不仅揭示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的觉醒,而且探讨了人类情感的复杂和深刻。本文着重于父权制下由于性别差异所造成的女性的困惑,以及本世纪初被边缘化的悲惨的同性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