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ITST股骨粗隆间/粗隆下髓内钉(ITST Intertrochanteric Subtrochanteric Interamedullary Femoral Fixation,以下简称ITST)治疗高龄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及ITST髓内钉两种术式治疗高龄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为高龄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住院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ITST股骨粗隆间/粗隆下髓内钉(ITST)治疗的年龄≥8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标准共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76例,其中女性42例,男性34例,年龄80-101岁,平均86.3岁。按Evans骨折分型是否稳定分为稳定型组36例和不稳定型组40例,每组再根据选择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稳定型组人工股骨头置换19例、ITST内固定17例;不稳定型组人工股骨头置换22例、ITST内固定18例,分析比较稳定型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ITST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负重时间、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年内并发症、优良率。对入选患者进行随访并及时记录,资料收集包括查阅病历、电话随访、门诊复诊、上门随访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9.7个月。稳定型组中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ITST内固定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组经统计学处理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年内并发症、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人工股骨头置换优于ITST内固定,负重时间股骨头置换术短于ITST内固定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稳定型骨折组中,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ITST内固定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组经统计学处理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在下床时间、负重时间、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均显示优于ITST内固定,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6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年髋关节优良率稍优于ITST内固定,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股骨头置换为9.09%,ITST内固定为16.67%,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高龄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一类Ⅰ型、Ⅱ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及ITST内固定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创伤较ITST髓内钉大,对于稳定型骨折,建议选择髓内固定治疗。2、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一类Ⅲ型、Ⅳ型)、伴有严重骨质疏松、基础疾病多不宜长期卧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术后早期下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较ITST髓内钉疗效明显,可尽快恢复患者伤前的髋关节功能,早期下地活动、明显减少卧床时间长而引起的并发症,能更好的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