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枣粮间作生态系统是我国农林间作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模式之一,在华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本学位论文对枣粮间作生态系统的间作作物产量空间变异、养分利用和损失空间差异性以及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将枣粮间作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枣树单作生态系统等3种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试验区枣粮间作生态系统合理发展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表明:
1.枣粮间作生态系统中,间作小麦与玉米的产量以及对土壤氮、磷的吸收量都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随着接近枣树种植行,间作小麦与玉米的产量和氮、磷吸收量均呈显著降低趋势,且产量构成要素、产量、氮磷吸收量等指标与距枣树种植行距离之间均存在明显的二项式回归关系。同时,枣树对间作玉米的产量和养分吸收量的影响大于对间作小麦的影响。距枣树种植行3m以内条带间作作物减产较为严重。
2.枣粮间作生态系统内氮磷损失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距枣树种植行0.25m样点氮磷损失量显著高于其它样点,枣树基部为枣粮间作生态系统内控制养分损失的关键区域。而1m~3m样点氮磷损失量较小。肥料施用量对系统养分损失空间变异有极大的正向作用,养分吸收量对系统养分损失空间变异程度有一定负向作用,而土壤含水量影响作用较小。
3.枣粮间作生态系统内土壤不同形态养分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土壤全氮、全磷、硝态氮和速效磷等养分的分布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变异,且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变异程度高于土壤磷素;土壤速效养分(硝态氮和速效磷)空间分布变异程度高于土壤全量养分(全氮和全磷)。同时,不同养分的空间分布变异特性存在较大差异。从不同土层看,0~20cm土层全磷和速效磷水平变异性高于下部土层,而硝态氮水平变异程度随着土层加深呈增加趋势;从不同位置看,距枣树种植行越近,土壤硝态氮垂直变异程度越大,而土壤全氮垂直变异程度越小。肥料施用量对系统氮、磷空间变异程度有极大的正向作用,而养分吸收量有一定负向作用。植株对氮素吸收利用是影响土壤全氮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而施肥则是影响土壤硝态氮、全磷和速效磷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
4.枣粮间作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枣树单作生态系统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增强了蓄水保肥能力。同时,与枣树单作生态系统相比,枣粮间作生态系统显著降低了作物收获后60cm以下土层中硝态氮积累量,从而可有效降低硝态氮淋溶污染浅层水体的风险。3种生态系统中,枣粮间作系统氮、磷损失量最小,并且实行枣粮间作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对于试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还提出今后枣粮间作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新模式开发研究、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土壤微生物学与酶学研究等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