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凭借《耻》,库切获得了著名的布克奖,而又是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库切的作品大都以南非的殖民地生活和各种冲突为背景,《耻》也不例外。1994年,种族隔离在南非结束后,引发了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如南非白人的社会身份的变化、非洲本土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白人殖民者的后代在种族隔离结束后寻找个体身份的定位,以及白人和黑人的冲突等。《耻》通过对主人公卢里思想变化的描写,揭示了种族隔离制度消除之后,发生在南非大地上、发生在南非白人和黑人等之间的种种社会问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殖民主义在南非对殖民地人民和殖民者本人及其后代所造成的后果表现出的忧虑和无奈。从内容上说,作者通过对卢里、露西和黑人佩特鲁斯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刻画,对殖民主义在新南非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做了全面细致的描述,对人物心理做了深刻的展示,表现了刚刚获得独立后南非的社会动荡,并对在南非白人和黑人的生存问题表现出热切的关注。从社会意义上说,库切通过《耻》抨击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尤其批判了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它对种族制度的衰落以及种族隔离制度所带来的南非社会文化困境等所作的深刻批判,颇有代表意义。通过对卢里和其女儿露西两代人的隔阂的描述,库切向世人暗示了白人在种族隔离后的南非遭受的耻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历史的轮回变迁中,当年白人殖民者后裔正在以自己的名誉、尊严为代价向历史赎罪。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代表思想上仍处于种族隔离保护制度下的白人一卢里一在种族隔离之后社会身份的变化,以及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失去了作为白人优越感后所经受的痛苦。随着种族隔离的消除,在非洲这片土地上白人和他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文化体系正逐步失去它存在的优势,显示了在貌似繁盛的表象之下是身份的丧失和西方文明的陨落。另外,本文又以卢里社会身份变化为切入点,分析了在主人公卢里发现社会地位变化后被迫寻找自我,定位自我的过程。而这一认识自我和定义自我的过程主要通过三方面实现的:第一,卢里在农场上帮助被人遗弃的流浪狗时顿悟,作为一个白人,他在种族隔离后的社会地位与这些遭人抛弃而行将就木的狗极为相似;第二,与他关系最为紧密的女儿露西在看待种族隔离后南非白人的生存现状上所持的态度:第三,与露西农场上工作的黑人—佩特鲁斯—所引发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