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DM-PON系统性能优化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hlic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未来接入网高速率、大带宽和宽覆盖的迅速发展,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以其频谱利用率高,抗窄带干扰能力强以及能够克服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等优点被通信界认为是解决接入网业务多元化以及带宽受限等问题的可靠技术,在各大数字化通信领域、IEEE802.11无线局域网和4G移动通信系统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为了满足光通信中急速增长的用户信息量以及多元化业务的要求,寻求下一代光接入网的新型技术也势在必行。在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网络)系统中加入OFDM技术已成为了光接入网NG-PON2的研究热点之一。相比于其他PON系统,把OFDM技术应用在PON系统中不仅综合了OFDM技术频谱效率高的优势,还使得系统带宽的调度分配方式更加灵活,抗色散能力更强。OFDM-PON系统被认为是解决未来光接入网带宽“最后一公里”瓶颈的主流方案。论文介绍了OFDM技术和OFDM-PON系统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以及其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重点围绕OFDM-PON系统性能的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把低密度奇偶校验(Low-Density Parity-Check,LDPC)码引入到OFDM-PON系统中,利用LDPC码的高编码增益对系统性能进行优化。通过仿真对OFDM-PON系统中下行传输经未编码、背靠背未编码,以及采用LDPC-OFDM编码调制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20km的单模光纤上LDPC码对OFDM-PON系统的性能有了明显改善。文章中还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了LDPC码的不同构造方式和不同译码算法对OFDM-PON系统性能的影响。其次论文通过分析OFDM信号产生的高峰值平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研究了光OFDM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高PAPR对光传输系统的影响。并在已有的峰均比抑制技术论述分析下,论文提出了一种经LDPC编码后的改进选择映射(SLM)法和限幅法联合的方法来抑制OFDM信号的高PAPR,达到抑制光OFDM信号峰均比的目的,实现OFDM-PON系统中发射机的信号的PAPR的抑制,进而通过提高光OFDM信号的质量来改善OFDM-PON系统的性能。通过仿真分析来验证联合改进法的OFDM-PON的下行传输性能,仿真结果显示OFDM-PON系统采用联合改进法能够很好的抑制OFDM信号的峰均比和降低光器件引发的非线性效应,而且改进后的联合法在降低OFDM的高PAPR的基础上,还降低了普通SLM技术引入的边带信息的影响,从而提升系统的性能。
其他文献
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服务的推广普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随之产生的用户数据增长迅速。图像具体、易理解的特性,使得它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多媒体数据的载
码率自适应是提升频谱利用率的有效方法之一。采用码率自适应方案,可以在不增加系统功耗和复杂度的情况下,使得编码码率适应信道变化,提升系统吞吐量。码率自适应方案包括多码率
随着TD-SCDMA网络建设第三期、第四期工程的顺利完工,2011年中国移动还将启动TD五期建设,主要目标仍是通过增补盲点和网络优化继续提升网络质量。可见受限于工程建设的步伐和实
在无线协作中继网络中,由于中继节点的引入,系统的资源调度与原来蜂窝网络中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一、中继将原来的单跳链路分割成两跳或者多跳链路,造成了通信过程中链路瓶颈出现
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WWW业务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用户越来越关注托管服务器的安全以及IDC网络的性能,在这种需求下,运营商迫切需要一套能够监测、分析WEB服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项可影响神经元的无创医疗技术,需提供一定电流或者电压对人脑进行刺激,导致电场流经整个大脑区域,对治
随着认知无线电技术的提出和发展,世界各国的标准化组织、研究机构和行业专家相继开展对认知无线电技术的相关研究。目前,动态频谱接入作为频谱共享的关键技术已成为国内外专家
铁路环境下移动通信质量的保持一直以来是国际通信行业头痛的问题,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已成为移动话音和数据业务的新热点。高速数据传输的TD系统在此环境下应用也越发普遍。如
随着无线通信在通信产业中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高速可靠数据业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面对有限的无线频谱资源,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因其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可以大幅提高信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了造成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心电图(ECG)检查在诊断此病上具有准确可靠、方法简便、对病人无损害等特点,在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