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知识经济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发展认知和行为建设也正在经历知识转向,“创新创意”成为城市发展新动力,而大学作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现实途径和重要场所,已逐渐融入全球竞争体系和全球合作网络,并成为城市及区域发展经济体系和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和城市关系的转变也迫在眉睫,校城之间必然出现由校城分割走向校城融合的自然发展过程,城市功能秩序和空间秩序也需要以大学和城市有机互动为中心进行再构建。现阶段,我国关于校城融合的研究方兴未艾,一方面,社会各界对大学“象牙塔”形象的认知已有突破,越来越重视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融关系的培育,但是研究中仍然具有单纯的强调大学对城市的单方面的输出义务,忽略城市对大学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支撑要素及服务的问题,单一考虑大学和城市的物质资源系统,而忽略了行政要素的现实发展壁垒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对于大学和城市互动的研究较为分散并且对校城互动空间响应问题的研究也尚显薄弱,尤其是对中心城区大学的功能组织与空间落位分割式的研究,并未将大学知识创新功能以及服务落到实处。因此,本文基于城市规划多维思维尤其是空间思维的视角,在整体层面上探讨“校城融合”深层次内涵要义,并尝试建立较为完善且可行的实现路径,同时在详细层面以武汉“大学之城”核心区为实例研究对象,从目标导向的角度出发,探索其校城融合导向下的空间组织优化策略。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内核以及现实中校城关系的发展趋势,指出校城融合具有利用无形资源产教融合的经济层面内涵、利用有形资源进行存量资源优化的社会层面内涵,以及以大学和城市两种社会构成为参与主体、基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下的城市空间组织重构的规划层面内涵。第二,基于校城融合的内涵和发展目标,首先归纳出校-城教育反哺、校-城相互增值进而实现校-城区域依存、互补联动的校城融合宏观发展策略;其次提炼出功能产业重组、空间布局重构、设施系统优化三个校城融合的核心议题,归纳出功能一体化、空间一体化、设施一体化三个方面的校城融合的空间组织路径,进而探索并构建以创新创业、文化科教、宜居生活为构成要素的功能一体化策略、以创新单元、边界效应、用地复合为构成要素的空间一体化策略、以设施完善、设施共享、交通支撑为构成要素的设施一体化策略。最后,结合行政共建因素构建了一套较为全面且具有可行性的校城融合路径的技术指导框架。第三,分析武汉“大学之城”核心区校城发展现状与诉求,以及空间布局、设施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前文构建的校城融合路径的指导框架,归纳并提出包括特色产业培育—现有产业提升—配套产业完善的产业优化三步路径,细化大学科教成果及优势学科的不同产业化发展阶段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整合传统文化活动增强文化品牌三个维度的功能一体化策略。包括构建差异化的环大学产业创新圈,整合存量用地构建校城柔性界面,适当释放并有效开发校内存量用地三个维度的空间一体化策略。以及包括响应功能配置的生产性服务设施和生活性服务设施的完善,涵盖开放设施项目、开放人群、开放时间、经营方式以及智慧共享服务系统的大学文体设施“1+N”共享体系,打通支路微循环、构建校际公交以及建设连通型社区校区绿道的内外互联互通的交通支撑三个维度的设施一体化策略,以推动武汉“大学之城”核心区校城融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