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技术,使苯乙烯(St)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共聚,生成具有阳离子功能化的微凝胶Poly(St-co-DMC)。以此微凝胶为模板,在中性的条件下,以四甲氧基硅烷(TMOS)为硅源,仿生沉积SiO2,生成Poly(St-co-DMC)/SiO2杂化纳米粒子,利用四氢呋喃除去杂化粒子的聚合物部分。FTIR表征证明了SiO2确实在模板上发生了沉积,TEM及切片结果证明SiO2沉积在杂化纳米粒子的壳层。而且可通过改变试验条件实现对杂化纳米粒子SiO2壳层厚度的调控,这为我们下面的工作打下基础。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技术,在甲撑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的情况下,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发生共聚,生成具有阳离子功能化的热响应微凝胶Poly(NIPAM-co-DMC)。TEM研究表明该微凝胶粒子的粒径约为200nm,呈规则的球形形态。DLS和1HNMR研究证实了微凝胶粒子的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在34℃左右。进一步以此微凝胶为模板,在中性的条件下,以四甲氧基硅烷(TMOS)为硅源,仿生沉积SiO2,生成Poly(NIPAM-co-DMC)/SiO2杂化纳米粒子。FTIR、TEM、1HNMR及TGA等研究表明SiO2在聚合物模板上发生了沉积。能谱分析进一步证明了SiO2主要分布在杂化纳米粒子的壳层区域。而且,当TMOS用量增加、矿化时间延长时,所得到的杂化纳米粒子的SiO2壳层厚度逐渐增加。另外,当矿化反应温度高于微凝胶的LCST时,体系生成了具有明显核壳结构的异形杂化粒子。进一步,以此杂化粒子为载体,分别以阿司匹林(Asprin)和布洛芬(IBU)为模型药物进行药物控制释放。结果表明,微凝胶粒子在杂化后,对药物的释放速度要明显减慢,而且,药物的释放速度随着杂化纳米粒子壳层的厚度增加而逐渐减慢。另外,由于模板中的NIPAM具有温敏性,微凝胶模板及杂化后的粒子都遵循如下规律:与室温相比,当温度高于微凝胶的LCST时,药物的释放速度要快,释放更加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