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文化的裂隙——文化贴现视角下中西方纪录片叙事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uo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独特的影视类型,纪录片在展现其强大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承载着文化输出与交流的重要功能,然而在纪录片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时常为这样一种现象所掣肘,即纪录片进口市场的观赏者难以理解或认同纪录片中传递的异国文化内容--包括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由此产生了纪录片的文化价值折损,这便是所谓的“文化贴现”现象。  在当前的国际纪录片市场中,西方纪录片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众多来自于BBC、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在出口海外市场时往往取得佳绩;而中国的本土优质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却遭遇压缩销售或者必须经过海外重新剪辑才能发行的困境,文化贴现正是造成国际纪录片市场的不平衡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贴现现象是如何发生和表现的?这些文化贴现通过何种途径可以有效规避,从而达到缝合文化裂隙的目的?这些传播策略是否能普遍适用于中国纪录片的海外传播?这些问题正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文拟以文化产品出口中的“文化贴现”现象为切入口,依托叙事学理论,通过对《故宫》和《解密紫禁城》这两部因受众的文化差异而叙事大相径庭的纪录片进行文本分析,试图探讨和挖掘纪录片对外传播中“文化贴现”与影片叙事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中“文化贴现”的应对策略。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的消费环境是由生产商通过大众媒体的推广而为消费者“构建”出来,在“消费至上”的社会中,人们消费的不仅是物品,还消费了物品背后的符号意义,各种物质符号组成了消费文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制新闻的本质就是涉及法律制度的新闻。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从国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还是民众日常生产生活行为需要,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已受到
期刊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购物形式,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消费文化的兴盛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今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物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世界非织造布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范围上讲,非织造布的生产和应用已由最初的以北美、西欧、日本为主体发展到了包括南美、中东欧、东北亚、东
期刊
20世纪50年代,类型化电台发轫于美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范围内主流的广播运行模式。200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的开播标志着国内首家类型化电台的诞生。   本文以类
用户制作内容,即User-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是伴随着主张个性化的Web2.0概念兴起的,这其中体现了用户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与“传者生产”完全不同的内容生产模式。随着UGC在
本论文依靠客观数据,对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新浪官员微博的总人数、各省分布情况、职位分布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对我国官员微博的兴起过程、特点做了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