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坛上活跃着一批先锋小说家,作为其中之一的格非,最初是以叙事空缺引起学界关注,被誉为设置叙事空缺的高手。但本文认为,意象作为中国古典文艺重要的艺术手段,以其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等特征,也成为格非小说创作的重要凭借与资源。而格非的意象写作是有阶段性变化的,本文试图研究这种阶段性变化,并试图厘清这种变化背后的意义。 本文分四章。第一章总括格非意象写作的概况。梳理意象的概念,并将格非放置在形式先锋的群体创作中,对格非的意象写作进行定义。 第二章分析格非早期作品中,意象写作与叙事空缺等叙事策略的关系。认为其早期作品,在叙事空缺的显在层面掩映下,文本也已设置了若干意象,解读这些意象,有助于透过他早期小说玄奥难懂的外貌解读其思想内涵。意象写作事实上是对叙事空缺的一种补充,共同营造文本叙事的魅力。 第三、四章,着重细读格非的两部作品,通过解读焦点式意象,展现近期作品与早期作品意象写作的不同。认为格非在沉寂十年之后,近期,他的两部著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艺术风格已变得更为平实、古典,作者有意识在文本中营造焦点式的有意味的意象,作为各种叙事线索的焦点,推进情节发展。再围绕中心意象设置大量有意味的意象,使得整个小说呈现出烟村茅舍、野渡残桥的古典意境。更重要的是,意象已不单单是一种形式,也是格非向意义挺进的尝试,寄托着格非对历史、时间、个人、心灵等问题的思考。 综观格非小说创作中意象运用的变迁,从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叙事策略的选择,到作为小说“整体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可看出,这种变化的背后暗含着格非对欲望、历史、梦想等范畴思考的步步深入。结语肯定格非意象写作转变的意义,也指出其意象写作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