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性意识是指父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初为人父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亲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体验等。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深入探讨父性意识与父亲角色行为矛盾或一致的内在心理因素,以及父亲对来自家庭内部和社会外部支持的态度、期望。质性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访谈对象为兰州市3—6岁学前儿童的父亲,按其职业分为工人、知识分子、干部、农民和个体经营者,每种职业随机抽取访谈两名父亲共十名受访者。量化研究采用桑标所编制的父性意识调查表,在兰州市选取四所公办幼儿园以及民办幼儿园一所,共发放500份调查表,有效回收问卷322份,回收率为64%。问卷回收回来后使用spss for windows13.0进行统计,内部一致性信度0.553,分半信度0.407。通过质性研究发现:中国的父亲们对新生命的到来持积极、欢迎的态度,在妻子怀孕、生产以及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们会有一些担忧,但并没有表现出产后忧郁症的相应症状;父亲们在妻子妊娠、分娩和孩子抚育过程中承受经济、精力等压力;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够资格成为父亲;“计划内”生育孩子的父亲能够更好的适应父亲的角色、履行父亲的职责;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需要比母亲更多的努力;中国的父亲在其观念上已经能够接受“全职爸爸”,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思想和文化氛围不允许父亲失去养家糊口的重要角色;父亲们已经能够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陪伴孩子少和孩子互动也少的父亲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打孩子”仍然是中国父亲采取的惩罚方式之一;相对家庭支持,父亲对社会支持有着较高的期望。辅以量化研究结果表明:父亲职业、文化水平对父性意识影响显著;孩子年龄、性别对父性意识影响不显著;大多数的父亲父性意识水平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