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是我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其人性论概念丰富,内涵广泛。然而荀子主张人之性恶,与主导性善的传统儒家思想相对,因此须针对不同的概念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以免偏颇。荀子认为,人的性首先是人的天性、更是习性。天性人生而有之之的内在规律,习性是人生而具备,但需后天发掘的意识,影响人认知的方式以及能力。荀子基于其对人性本身的认识,对教育、政治、礼义等方面进行了伦理学的完善,这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对荀子性恶论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以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和较细致的梳理后,运用它来对我们当代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尤其是对当前我们面临的文化建设、道德建设、政治体制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的选题为荀子的人性论思想的当代启示,着重分析荀子人性论形成的背景,各家对荀子人性论的影响,以及目前对荀子人性论研究现状分析,为下一步阐述荀子人性论奠定基础。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吸收了早期儒家经典思想的人性论的观点,是孔子和孟子的人性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孔子看来人是“性相近,习相远也”,在孟子看来,人是“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在指出人性善是伪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人性恶的思想。对荀子人性思想的认识分为几大类,一是先天性恶论,人的先天本性与礼义、辞让相反,故人性本恶,道德是对人自然本性进行改造的结果。二是后天性恶论。性恶不是先天形成,而是由后天造成的。三是不善不恶论,性本无善恶,正确的引导将使人养成善的品行。在充分地理解了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后,运用它来对我们当代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以启示的意义。包括在人性与道德价值观冲突、治国思想等方面都拥有着伟大的价值,本文将逐一阐述它的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荀子人性论及其现代价值进行论述第一,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概述。阐述荀子人性论主要思想,着重就天生材朴之性,偏险悖乱之恶,化性起伪之伪,正理平治之礼进行了论证,一是阐述了“性”本身的含义,并对欲、知、能等关联概念。二是“恶”的原因、评价和界定,得出所谓人性恶,不是说人性本身是恶,其真正的含义是如果不加规范节制、任其泛滥,势必导致恶的结果。三是“化性起伪”中性伪分别与统一,礼法对人主动改造自身,以及治国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多角度对荀子人性恶进一步的论证,从而行成对荀子人性论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第二章荀子人性论思想的批判。首先,荀子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基础,导致其化性起伪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君王服务,说明其封建本质。其次,分析性的自然属性和恶的社会属性的矛盾,肯定贪欲与权欲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并阐述人性论以礼论善的自然主义谬误。第三章荀子人性论的当代启示。分别从道德危机、德行教育及治国理政三个方面论述。首先,以当前道德失范问题为切入,内在注重自我修养,常持自我反省之心,治气养心之道,忠实诚信之义。外在塑造良好社会氛围,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培养崇知好学,以帮助人们重拾道心,有效规避狭隘的利己主义和道德信仰缺失的问题。其次,荀子人性论对当前的德性教育的启示。树立“知礼明智”的德育目标,拓展民族视野。树立“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德育导向,塑民族道德信仰。树立“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的德育共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一方面鼓励人们不断获取知识,开阔眼界,使其知圣人之道,养成积极的品德习性。另一方面寻求共同民族信仰,不断深化民族自信。同时,荀子人性论对治国理政的积极作用。荀子执政之礼对防止政府不作为的作用。倡导“以德兼人”、“节用以礼,裕民以政”的观念强化为民服务意识,避免不作为的行为。以天地、先人、贤能“礼之三本”为基础,保证正确的价值取向,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