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叉热成形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与实验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iadong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套管叉是长安SC6350微型汽车传动系统的重要零件,由于套管叉属长轴分叉类锻件,形状较复杂,材料变形较困难,之前人们对其热成形过程的研究尚未深入,其生产用模具结构并未达到最优化。因此,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对套管叉热成形过程及其成形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套管叉热锻工艺和模具的设计与优化以及套管叉热锻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对套管叉热成形过程三维刚粘塑性有限元模拟分析中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建立了符合实际的套管叉热成形过程三维有限元模拟的力学模型,应用美国SFTC公司开发的DEFORM3D有限元模拟分析系统对套管叉热锻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模拟分析。获得了该锻件不同变形阶段的变形体形状、变形坯料内网格图、速度场、等效应力、 等效应变、材料损伤等场变量的分布及成形过程载荷-行程曲线等结果。研究表明,套管叉热成形过程分为预成形和终成形两个工序,其中预成形为棒料局部镦粗工艺,变形体内各部分应力、应变的分布集中在预成形件头部,分布也不均匀,且坯料头部的变形较大,杆部的变形较小;终成形过程是叉部形成过程,变形坯料内的应力、应变、速度及损伤的分布随压下量不同而不同,基本分为三个阶段,并且在同一变形阶段内各主要场量的分布也不均匀。成形初期叉部底端圆角处的变形较大,应力、应变值也较大,叉部顶端的坯料流动速度较大,应力、应变值较小;成形后期叉部顶端区域的应力、应变值较大,同时损伤因子值也较大。本文根据套管叉热成形的特点及规律,提出了三种终成形凸模结构:无约束台凸模、平面约束台凸模及弧形约束台凸模。利用DEFORM3D系统,模拟研究了不同终成形凸模结构对套管叉热成形影响的规律。研究表明:采用无约束台凸模生产出符合外形和尺寸要求的锻件最小需用Φ38×165㎜的棒料来成形;采用平面约束台凸模生产出符合外形和尺寸要求的锻件最小需用Φ38×158㎜的棒料成形;采用弧形面约束台凸模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锻件最小需用Φ38×155㎜的棒料就能够满足。 另外,采用平面约束台凸模在热成形过程中会出现载荷突变,这将降低模具的使用寿命,而弧形面约束台凸模能够较好地克服这一问题,因而采用弧形面约束台凸模在套管叉终成形时能够得质量和尺寸较为理想的锻件,并且能够使初始坯料高度减少10mm,节约材料0.09Kg/件。另外,这种凸模所形成的顶部废料厚度为原来的1/2,切边所需的力减少1/2,切边模具的实际使用寿命至少提高为原来的2倍。基于常摩擦模型,利用DEFORM3D系统,模拟研究了变形坯料与模具间的摩擦对套管叉热成形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坯料杆部的变形基本不受摩擦的影响。叉部各区域的变形随摩擦的不同差别也较大,总的说来当摩擦因子m值较大时,材料变<WP=5>形的流动速度会降低,变形抗力会增大,变形所需载荷也较大,成形相对比较困难。否则,情况则刚好相反。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小坯料与模具间的摩擦。本文利用长安厂设备JS-630离合器式螺旋压力机及45钢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生产实验,通过实验数据与模拟数据的对比,进一步验证了DEFORM3D有限元数值模拟系统的有效性和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其他文献
本文对CCAR25.1459适用条款进行分析,并给出符合性验证思路和方法。
就业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重点在大学本科生就业问题上,对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而且以往的硕士研究生
应用Lame公式对组合凹模进行优化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尤其当凹模承受局部内压作用时,Lame公式优化的结果偏于保守。因此本文在塑性成形理论的基础上,借助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大都市的城市建筑、购物场所、消费水平的发展给人造就了与之适应的消费心理。作为未来消费主力军的大学生们,尤其是女大学生们目前的消费心理状态如何,值得关注并研究。文章
本文对CCAR25.1457适用条款进行分析,并给出符合性验证思路和方法。
为提高运输类旋翼航空器飞行手册程序章节的实用性,缩短飞行手册编制和取证的时间,在解析CCAR29.1585条款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该条款的审定要素,并提出与审定要素相对应的飞
目的:评价选择性颈椎前路三节段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曲度的长期影响.方法:应用Solis融合器行选择性连续三节段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共25例,C3/4/52例,C4/s/
本文分析了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第29部:运输类旋翼航空器适航规定(CCAR29)中的29.1353(a)、(b)条款的技术要求,基于此解析了民用直升机电气设备设计安装及布线的设计要求,分析了
目的:研究Zero-P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融合(ACDF)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椎疾病患者31例,均行ACDF术,共置入Zero-P椎间融合器31枚,融合节段均为单节段。术后
目的探讨椎间异体骨打压植骨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对椎间隙高度丢失的影响。方法20例实施椎间盘摘除,单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8例实施椎间盘摘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