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白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Targioni-Tozzetti)是桃、李、杏等核果类树木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发生严重,尤其对桃树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是有效遏制其危害蔓延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调查新疆喀什地区桑白蚧天敌种类的基础上,对桑白蚧的2种优势天敌(孪斑唇瓢虫Chilocorus geminus Zaslavskij和日本方头甲Cybocephalus nipponicus Endrody-Younga)的生物学特性、捕食能力以及空间分布等进行了研究,摸清了其在新疆喀什地区的种群发生规律,为合理应用天敌对桑白蚧的生物控制作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鉴定相结合,对喀什地区疏勒县塔孜洪乡和疏附县阿瓦提乡桃园内桑白蚧的天敌种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确定了桑白蚧的天敌共有8种,分属2个纲、4个目、6个科,其中捕食性天敌6种,分别为鞘翅目的孪斑唇瓢虫、日本方头甲、敦煌方头甲(Cybocephalus dunhuangensisTian)和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 Punctillum Weise);脉翅目的晋草蛉(Chrysopa shansiensisKuwayama);蜘蛛目的考氏伊蛛(Icius courtaulidi Bristowe);寄生性天敌2种,分别为膜翅目的桑盾蚧恩蚜小蜂(Encarsia berlesei Howard)和黑褐纹翅跳小蜂(Cerapteroceroides similis Ishii)。根据天敌的种群数量以及优势度分析,得出了桑白蚧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分别为孪斑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2.对桑白蚧与孪斑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种群动态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孪斑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对桑白蚧发生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明显的跟随现象,随着桑白蚧数量的增加,孪斑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的数量也增大。孪斑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对桑白蚧发生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桑白蚧若虫期较为明显。3.在室内测定了孪斑唇瓢虫成虫、1龄~4龄幼虫和日本方头甲成虫对桑白蚧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以及种内干扰作用等。结果表明,孪斑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对桑白蚧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它们的捕食量随着桑白蚧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桑白蚧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捕食量增加的速度减慢。随着桑白蚧密度的增加,孪斑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的寻找效应逐渐降低。孪斑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的捕食作用率同时受到桑白蚧密度和自身密度的影响,随着桑白蚧密度和自身密度的增大,捕食量、捕食作用率相应降低。利用Holling-Ⅲ型模型找出孪斑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对桑白蚧的最佳寻找密度,以此设置孪斑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防治桑白蚧的益害比。4.在田间对孪斑唇瓢虫成虫、幼虫、蛹及日本方头甲成虫在桃树上的空间分布情况做了系统的调查,应用空间分布型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应用MooreⅠ指标、Lloyd M~*/m指标、C_a指标、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中的K等聚集度指标,以及M~*-m回归分析法和Toyar幂法则模型,拟合得出孪斑唇瓢虫成虫、幼虫、蛹以及日本方头甲成虫在桃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均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用Blackithλ值进行聚集原因分析,得出孪斑唇瓢虫成虫的聚集原因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而孪斑唇瓢虫幼虫、蛹和日本方头甲成虫的聚集原因是由它们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建立了Iwao最适理论抽样数学模型,拟合得出孪斑唇瓢虫成虫、幼虫、蛹和日本方头甲成虫在田间的最适理论抽样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