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中国美学在不断的自我修整中逐渐丰富与完善,特别是在中西美学、古今美学互补研究的促进下,以大众文化、市民审美为关键词的美学研究日渐扩展,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浮出水面。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以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为其物化形式,浓缩着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他们对美、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和体悟。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主体是市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因其不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与农民相区别;其构成主要是小商贩、雇员、艺人等中下层城市居民,因其没有显贵的高官,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与达观显贵相区别;他们大多受过教育,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修养,身上也承载着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但他们的所学多是一些较为粗浅的文化知识,因而区别于文人雅士。因此,与乡村农民、达观显贵和文人雅士相比,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本文试图通过对市民阶层的审美文化、对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分析,研究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美感经验等等,从而总结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独特的美学内涵。本文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理论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宏观把握与微观探索相结合,以审美社会学为理论根基,围绕审美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活动的诸多现象,从审美形态学的理论视角考察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所蕴涵的独特的审美形态,同时辅以审美心理学的方法以揭示审美主体心理过程的特点和机制。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产生于宋代。商品经济与城市的发展促使市民阶层形成,市民阶层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导致城市文化勃兴,同时,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通俗化走向也对市民文化的富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宋代代表市民趣味的艺术形式继承了唐代俗文艺的发展惯性而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审美文化正式形成。明代是市民阶层审美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世俗化的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并达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理论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市民文艺获得了理论上支持。清代是市民的俗文化与文人的雅文化合流的时期,这一时期市民趣味的“俚俗”文艺经过文人的调整上升为一种与传统的“雅”文化并行发展的“通俗”而不“庸俗”的文艺形式,取得了自己得以持存和发展的艺术空间和理论空间。通过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诸多审美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通俗文学是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审美文化代表样式之一,这种张扬着市民阶层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的通俗文学作品,特别是话本小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模式:(1)入话开篇的结构模式;(2)韵散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