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称的合理使用对语篇衔接至关重要。国内外已有大量学者从不同维度对英语指称习得进行研究。但相关二语习得研究大多聚焦于功能和语用层面,将其不完全习得归因于语篇内信息的可及性、话题的延续性等,较少涉及母语的概念迁移。因此,本研究将从Slobin的为言而思假说与Langacker的识解理论出发,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口头叙事话语中英语人称指称的分布特征,以明确人称指称表达的习得现状。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人称指称习得情况如何?2)母语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人称指称习得有何影响?本实验研究了20名英语本族语者和60名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分别在引入、维持和再引入人物时所进行的指称行为。根据语言形式,人称指称分为三类:不定短语、有定名词短语和具有指称功能的代词。通过SPSS频数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口头叙事话语中的人称指称分布不完全一致。第一,所有的学习者都完成了英语人称指称形式与功能的对应:不定短语用于引入人物,具有指称功能的代词用于维持人物,有定名词短语用于再引入人物。第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叙事过程中,使用的人称指称总数明显低于英语本族语者。第三,在为了完成某个语篇功能而使用的人称指称中,二者仍存在部分差异。引入人物时,学习者会避免一一列举,且倾向于使用详略度较低的上位词。维持人物时,学习者不常使用关系代词,很少用he指代小狗。再引入人物时,学习者使用之前给人物取的名字,并为其编写可能的对话,而英语母语者更多使用篇幅较长的有定名词短语或代词。2)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指称这一概念的重构尚未完全完成,概念迁移现象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其与英语本族语者在识解方式、叙事习惯和语言形式三方面的差异。在识解方式上,更高水平的学习者会采用更靠近英语本族语者的方式。具体而言,他们会更多选择主要人物作为事件中凸显度较高的射体,能更好地利用当前话语空间对人物进行维持和再引入。在叙事习惯上,初级学习者更多沿用汉语叙事习惯。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给人物取名字和编写对话。在语言形式上,不同水平的二语学习者也展现出阶段性习得特点。例如,光杆名词、人物名字和反身代词的使用频率可以表示为:英语本族语者<高级英语学习者<中级英语学习者<低级英语学习者<汉语本族语者;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则呈现相反的顺序。本研究揭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人称指称习得的特点,并尝试从母语概念迁移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对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应该关注语言形式的教授,更应引导学生发现英汉本族语者叙事习惯和识解方式的不同,帮助其进行更为彻底的概念重构。鉴于时间资源等限制,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解释的途径相对单一,没能完整涵盖可能的每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