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区域协作与区域分工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理想和最有效的方式。成都平原经济圈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复合经济体之一,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利用聚类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等研究方法,对成都平原经济圈的圈层结构和其经济辐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基础上,揭示了成都平原经济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首先,收集四川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和建立经济社会指标体系,将成都平原经济圈的七大城市运用SPSS.17.0进行聚类分析。其次,根据聚类结果将区域内的七大城市分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并分析成都平原经济圈的圈层结构特征。再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成都市内各区县市分为了成都市中心区域、成都市次中心区域、成都市外围区域、成都市辐射区域四个区域,并讨论了成都市的圈层结构特征。另外,本文还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分析讨论了成都平原经济圈中心城市对六大城市的经济引力的历史演变,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成都平原经济圈的圈层结构是以成都市为中心,次中心(绵阳市、德阳市、乐山市)和外围城市(眉山、雅安、资阳)在地理位置上呈现十字交叉分布。这种圈层结构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成都市的经济集聚作用,促进成都市资源、人口、交通的经济最大化。(2)成都平原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圈层结构是以成都市五城区为中心,以龙泉驿区、双流县为次中心的不规则同心圆分布模式。本文得到的四圈层结构有别于公众普遍认为的三圈层结构。次中心城市的出现带动了全区经济的复合发展,外围和辐射类城市大多数会受到双中心的经济辐射作用,有利于全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3)成都市作为全区的中心城市,对于其他六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强度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经济引力强度的大小是由被辐射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化水平以及与辐射城市的交通距离大小来决定的。由本文的研究成果可知,成都市对于其余六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差异明显,而经济引力强度大多依赖于交通距离的大小。此外,十年间经济辐射强度上升明显,经济引力强度差异逐步增大。(4)成都平原经济圈存在整体经济实力偏弱、内部经济协调度较低且增长极高度集中等问题,而因为这些问题提出了增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加强次中心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优化产业结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