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正视”与“反观”、“重估”相结合的眼光和方法,并以此作为行文的主线,集中探讨了《论语》中的“知”。主体内容包含三大部分,之前有绪论,最后为结论。绪论中评述了已有对于《论语》中“知”的研究成果,在总结成就的同时,主要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与一些有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并分析了存在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明确了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一章主要是“正视”,从多个方面、正面地对《论语》中的“知”进行原貌考索。可以确定:早期《论语》中写作“智”,汉初文献中开始分化,有了繁简二体,简写为“知”。“智”与“知”在意义和用法上相同,仅仅是书写形式的差异。今本《论语》中的“知”是一个涵义丰富、所指较为宽泛的概念。第二章把“正视”与“反观”相结合,在对“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知”的性质进行“正视”的基础上,用后代的理论对《论语》中的“知”进行“反观”。从而看出:《论语》中的“知”,主要是一种人学的智慧论,主要是为了道德目的而提出,侧重在“德性之知”,并且仁知统一、以仁统知,但其中也包含有知识与认知的内容,所谓“闻见之知”。第三章在“正视”与“反观”的基础上,并与后世相关理论进行对比,进而“重估”《论语》中“知”的价值与意义(包括历史的、当时的,以及当今的)。古代儒家在“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之间,更重视“德性之知”。近代以来的新儒家学者认为中国儒家传统犯了轻知识的错误。冯契在金岳霖知识论的基础上,通过“转识成智”的哲学沉思,回答和解决了时代问题。文章最后指出,自古及今,从孔子到当代哲学家冯契,人们对“知”的思考,一直都在进行。在一定意义上说,“转识成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理想。我们提出的现实做法是,“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者可以并存不悖;同时,要努力实现“闻见之知”向“德性之知”的转化,做到“转识成智”,解决当今人们所遇到的来自时代的、社会的、自身的一些困惑与问题。再引申来说,我国当今坚持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既是对传统儒学“知”论的理论总结,也是历史实践检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