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白菜褐腐病主要危害成株大白菜的叶柄,导致大白菜叶柄腐烂,从而影响大白菜的质量及产量。该病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病害,所以一直未引起专家和学者的注意。国内外也仅有少数的报道。本文研究通过常规鉴定、分子鉴定、融合群鉴定确定引起天津、哈尔滨两地的大白菜褐腐病病原菌,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抗性鉴定方法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天津、哈尔滨两地大白菜褐腐病病株上分离的天津菌株(TJ)、哈尔滨菌株(DB)的菌丝形态、菌落形态、菌核形态进行常规鉴定,确定大白菜褐腐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2.通过对两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TJ、DB两菌株的5.8S rDNA-ITS序列分别与GeneBank数据库中的Rhizoctonia solani isolatlTS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99%。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TJ和DB两菌株与其它立枯丝核菌聚为一类,并且DB菌株为一株新的立枯丝核菌菌株,GenBank登录JN412624。3.融合群鉴定表明,TJ菌株属于AG-2融合群,DB菌株属于AG1融合群。4.TJ、DB两菌株生物学特性比较(1)天津(TJ)、哈尔滨(DB)两株大白菜褐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相同点是:①在碳源利用方面,两菌株均是在以淀粉为碳源的查氏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果糖上生长最慢。在氮源利用方面,两菌株均是在以蛋白胨为氮源时生长最快,在以甘氨酸为氮源时生长最慢。两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均为25℃,最适pH值为7,最适光照为12h。②两菌株菌核形成方面,在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生长时最先形成气生菌核,且两菌株在以蔗糖为碳源时形成的气生菌核量均是最多。③在以硫酸铵为氮源时最先形成气生菌核,气生菌核量均是硫酸铵最多。④两菌株半埋式菌核形成量均是蔗糖最多,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次之。两菌株均在25℃时气生菌核和半埋式菌核量最多。⑤两菌株均在pH7时气生菌核和半埋式菌核量最多,pH5时气生菌核量均是最少。⑥两菌株均是在12h光照时气生菌核和半埋式菌核量最多,24h光照时气生菌核和半埋式菌核量最少。菌丝致死温度均是42℃。(2)天津(TJ)、哈尔滨(DB)两株大白菜褐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不同点是:①在以可溶性淀粉、葡萄糖为碳源时,DB菌株生长速率较快,以果糖为碳源时,TJ菌株生长速率较快。②TJ菌株在以硝酸钾为氮源时最先形成半埋式菌核,且形成半埋式菌核量硝酸钾最多;DB菌株在以硝酸铵为氮源时最先形成半埋式菌核,且以硝酸铵为氮源时半埋式菌核最多。③TJ菌株半埋式菌核量及气生菌核量在29℃时均是最少,而DB菌株则是在21℃时半埋式菌核量最少,气生菌核量则是29℃时最少。④在同一条件下生长时DB菌丝生长速率快于TJ菌株。⑤在相同条件下生长时菌核形成速度及形成量均是TJ菌株快于并且大于DB菌株。⑥TJ菌株菌核46℃致死,而DB菌株菌核则是48℃致死。5.创建了一套大白菜对褐腐病抗性的快速鉴定方法。通过对不同品种的致病规律的研究,表明以菌饼为接种物其致病速率快于菌核,以菌饼回接土壤发病比接种软叶稳定,菌丝厚度对苗期大白菜致病性影响较小。最佳接种方法为土壤接种菌饼,最佳接种苗龄为1-2叶期;接种的最佳温度为白天25℃/夜晚18℃;最佳接种湿度为大于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