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期票据是我国债券市场交易的信用类债券品种之一,于2008年4月正式发行流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重要的融资工具。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中,中期票据是企业必要的融资渠道和调节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的常用工具,因此大多数企业在融资方式上以信用债作为优先选择对象,其中欧美债券市场信用债的融资总额约为股票市场融资总额的10倍左右,由此可见发展中期票据市场的重要性。中期票据在欧美债券市场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我国在2008年4月才开始启动中期票据的发行,因此我国中期票据市场相对于国外中期票据市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期票据的推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信用债市场的发展,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信用债市场的投资品种。现有的中期票据不能单纯从期限上与商业票据、公司债券、企业债券进行区分,因为中期票据的发行期限已经包含了一年的范围,但是中期票据的灵活性,是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所不能达到的。中期票据由于在融资途径、发行方式等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债券的自身优势,因此在我国信用债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中期票据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作为信用债的一种,中期票据存在信用利差现象。信用利差是指为了补偿企业债务到期违约风险,债权人要求债务主体提供高于相同期限结构国债收益率的额外收益。中期票据的信用价差反映了发行企业违约风险状况,因此中期票据投资者可通过观察信用价差的变化来推断信用债信用风险的大小,这对于完善中期票据的定价机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影响信用利差的因素很多,理论界的学者在长期的研究中也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因此“信用利差之谜”一直是学者试图解决的问题。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结合与应用,信用利差逐渐成为发行主体、投资者以及相关利益者的普遍关注的问题。截止到现在,国内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欧美债券市场的信用利差,对于国内债券市场信用利差研究很少,特别是新兴的债券品种,如中期票据的信用利差涉及更少,因此在缺少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对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现实性问题指导性不足。本文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国内债券市场中期票据的信用利差进行实证分析,以各种宏观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得出相关结论并试图通过模型分析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期票据信用利差与基准利率、M2环比增长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宏观因素关系不是很显著。另外,本文为保证结论的全面性,在数据分析时将信用利差分为2大组即3年期和5年期,其中每一期限又下设AAA、AA、A+三个部分,最终发现理论结果在各年限与信用级别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分析和总结,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关建议,并认为中期票据市场甚至是整个信用债市场都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促进整个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同时基于我国中期票据市场的相关数据有限和研究理论相对较少的客观情况下,本文在总结不足的基础上对中期票据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