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外来工逐年增多,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更是外来人口的集中地。外来工要适应城市生活,会面临各种困难,语言适应是首先要面临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当地方言的强势地位难以撼动。外来工的语言使用成了能力的体现和身份的表征,语言不同即难以相互融入,同时还会体验到来自主流社会的敌意与排斥。文献中,学界关于外来工社会排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二元化制度体系下,外来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遭遇的社会排斥。这样一来,以往研究一方面忽略了社会排斥是一个主客体互动建构的过程,外来工在排斥过程中的心理感知与体验比施动者施加的社会排斥更能影响他们的社会融入;另一方面,忽略了社会排斥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和调节,从而产生不同的排斥水平。国内外研究表明,语言是影响移民流入地社会融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语言视角分析外来工的社会排斥,试图揭示语言对城市外来工社会排斥的作用机制,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社会排斥,同时鼓励外来工提高语言能力,积极融入于城市生活。本研究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外来工社会排斥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根据社会排斥建构过程中主客体的互动性、社会排斥测量的多维性以及语言在外来工社会生活中的影响领域,分析语言(语言能力、语言口音差异)影响城市外来工社会排斥(经济排斥、社会关系排斥和心理排斥)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外来工语言能力的影响因素;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基本现状;语言如何作用于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建构过程;语言为什么能够影响外来工的社会排斥,即语言影响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内在机制。根据调查数据首先探讨外来工语言能力的影响因素,再从语言与外来工工资收入的关系、语言与外来工社会交往的关系、语言与外来工社会排斥感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描述外来工社会排斥的现状、探讨语言如何作用于外来工的社会排斥、分析语言影响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内在机制,最后根据访谈资料进一步探讨了语言如何影响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具体化的过程建构,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本研究得到如下几方面的研究结果:1.外来工语言能力的影响因素。教育年限只对语言口音差异性小的外来工的语言能力影响显著;语言接触影响外来工的语言能力;生活中的语言接触比工作中的语言接触更容易影响外来工的语言能力。2.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基本现状。总体上,外来工工资收入、社会交往、社会排斥感现状均表现为,低语言能力者的社会排斥高于高语言能力者;除工资收入和剥夺感因子外,其余维度均表现为语言口音差异大者的社会排斥高于语言口音差异小者。3.语言对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影响作用。语言影响外来工社会排斥的直接作用(主效应)表现为,语言口音差异和语言能力对外来工社会排斥的三个维度(经济排斥、社会排斥和心理排斥)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语言能力对外来工社会排斥的调节作用表现为,语言能力影响了具有累积效应的变量、社会网络变量等其他因素对外来工社会排斥作用的显著性;语言能力还调节着具有累积效应的变量、社会网络变量、权益保障变量对外来工社会排斥影响作用的大小。访谈资料表明,语言作用于外来工的社会排斥主要发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机会排斥、工资差别和身份识别等;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交往、日常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不平等;以及对排斥的心理体验等。4.语言影响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内在机制。根据访谈资料以及各模型研究结果的分析,语言影响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内在机制主要体现在:首先,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安排和社会选择的“合法性”建构。制度安排使得外来工的社会排斥成为可能;社会选择,使得因语言而产生的社会排斥成为可能。其次,语言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显性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语言作为人力资本和交流工具直接影响外来工的社会排斥,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潜性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语言作为索引刺激启动人们的社会认知与评价,具体为:外来工因语言能力不同对自身的期望不同,从而产生相对的排斥体验;当地人对不同语言能力外来工的其他能力的评估不同,对不同语言能力和语言口音差异的外来工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识别,从而产生不同水平的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