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追求:“诗”与“物”之间——爱伦·坡短篇小说创作的诗性艺术之分析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skldafk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德加·爱伦·坡(1809年——1849年)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当前,坡的创作已成为广大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对坡的研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越是优秀的文学创作,其可解读的空间也就越大,坡的作品也是如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坡的部分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来揭示坡艺术创作的诗化特征。 本文重点分析了爱伦·坡的三类短篇小说,探讨了小说的诗性特点,并联系对《我发现了》一书的研究,揭示出坡的宇宙世界也洋溢着诗意的激情。坡正是用诗化的方式绘制了心中的理想之境,打通了内心与外界的隔阂,探索出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理想方式。 文章结合坡的生平经历,通过对19世纪社会背景的研究和对当时哲学理论与文化积淀的进一步探索,对坡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释了坡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从而强调了坡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前瞻性关注,展示了他在艺术、文化方面对后世的影响。 爱伦·坡追求小说创作的诗性化,他从诗性的角度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世界观。他用诗化的艺术世界使机械的物质世界恢复了神力和魔力,既而为人类的精神存在寻找到依托,为人类枯竭的心灵觅得避难所。
其他文献
路遥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人情美,本文就以人情美为出发点,对路遥创作的道德倾向的成因、表现及意义做一较为系统的论述。 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时代背景、陕北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
  本文阐述了小说在其本原上通俗化与大众化的美学特征;解释了小说正是因为具有和影视剧之间的可通约性,所以和影视剧这一当下的大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论述了尽管小说和
本文所论述的题目是“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美学精神”。启蒙文学萌芽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文学改良运动中,兴起于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的一种
西方女性主义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复苏、蜕变和繁荣起到了启发和促进的作用。它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它作为女性的理论对于所有女性都具有的一定的真理性,也和二十世纪八
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出了“寻根”的命题,试图将文学从政治话语中抽离出来,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探索现代性,并重获自信。“临时建筑”是韩少功在1998年《公因
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形成后在坝址上游产生壅水。与一期围堰比较 ,壅水高度及壅水量随流量增大而增大 ,从坝址向上游递减。以流量 6 0 0 0 0m3 /s时为例 ,茅坪 (二 )水尺壅水高
白先勇是大陆学者研究最多的台湾小说家之一。近年来,白先勇的作品有一种被经典化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作品独特的魅力。纵观白先勇各个阶段的小说创作,比较明显的是小说总在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