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足月儿、早产儿患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PM)临床特点的异同,认识两组不同胎龄的化脑患儿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提供依据,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诊疗及预后判断。方法:对我院新生儿中心2007年2月至2013年2月共6年98例确诊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胎龄分为足月儿组、早产儿组,对两组的一般情况、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并发症及转归等进行对比分析。临床资料结果均采用计量或计数资料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若出现理论频数<1,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资料之间的差异。结果足月儿组与早产儿组均以男性、生后7天内起病、冬春季起病多见,以上各因素比率均超过本组的50%。低出生体重、胎膜早破在早产儿组多见,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足月儿组以发热(χ2=12.529,P<0.001)、抽搐(χ2=5.286,P=0.022)为突出表现,而早产儿组则以肌张力降低为突出表现(χ2=11.113,P=0.001)。对比有无合并其它系统的感染性疾病,5项结果均显示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仅有11例(足月儿组8例,早产儿组3例)脑脊液培养阳性,阳性率为11.22%(足月儿组11.94%,早产儿组9.68%)。脑脊液培养阳性的病例中,足月儿组、早产儿组培养结果为革兰阴性杆菌的病例分别为5/8例、3/3例,两组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氏菌的病例分别为4/8例、2/3例。针对两组血液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病程中相应的最大值,按检查结果最大值患儿所处的病程(天)分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产儿组脑脊液中葡萄糖降低较足月儿明显,t检验提示两组有统计学差异(t=2.498,P=0.114)。头颅超声提示两组颅内出血均较多见(足月儿组5/20例,早产儿组7/25例),头颅CT提示两组脑实质点片状/广泛低密度影均较多见(足月儿组13/36例,早产儿组6/12例),头颅MRI提示两组脑白质异常信号均较多见(足月儿组7/20例,早产儿组4/8例)。12例接受脑电图的患儿,提示异常者为6例足月儿,除1例未行影像学检查,其余5例均有影像学检查提示异常。接受住院期间的听力筛查65例患儿中,早产儿组未通过比例(31.25%)较足月儿组(26.53%)高。足月儿组、早产儿组因放弃治疗病死率分别为14.93%、32.26%。接受治疗者,足月儿组、早产儿组分别为25/6(737.31%)、8/31(25.80%)。电话随访收集到49例,目前无明显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异常者共28例(足月儿20/32例,早产儿8/17例)。合并运动障碍或/和视力障碍者较多见(足月儿5例,早产儿3例),且绝大多数为1岁后逐渐出现。结论:足月儿的发热、抽搐等临床表现较早产儿典型。早产儿的临床表现缺乏惊厥、脑膜刺激征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及体征,而以肌张力降低为主。两组脑脊液病原体培养阳性率低。脑脊液病原学特点,两组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以大肠埃希氏菌最常见。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指标中,两组无明显差异。早产儿组脑脊液中葡萄糖降低较足月儿明显。两组患儿均以颅内出血、颅内低密度影等新生儿脑损伤表现较硬膜下积液发生率高。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治疗后可治愈,两组治愈率均较低。足月儿预后较早产儿好,对于早产儿化脑需加强重视。合并运动及视力障碍等后遗症发生率足月儿及早产儿均较高,需要后续的联合治疗。